【背部穴位簡介】
【背部穴位】位置及適用症
肺俞:足太陽膀胱經(BL13)
- 位置: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旁開1.5寸處
- 適用症:咳嗽、肺炎,支氣管炎、胸膜炎、百日咳、肋間神經痛、皮膚搔癢、麥粒腫。
大椎:督脈(DU14)
- 位置:項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低頭時,項後正中隆起最高且隨俯仰轉側而活動者為第七頸椎棘突)
- 適用症:中暑,感冒,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結核,百日咳,蕁麻疹,濕疹,頸椎病
風門:足太陽膀胱經(BL12)
-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 適用症:感冒、肺炎、支氣管炎、胸膜炎,百日咳,蕁麻疹
腎俞:足太陽膀胱經(BL23)
- 位置: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 適用症:慢性疲倦、足寒如冰、耳鳴、腎炎、蛋白尿
膏肓俞:足太陽膀胱經(BL43)
- 位置: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
- 適用症:哮喘、消化不良、久病體弱、久咳、胸膜炎、神經衰弱
〖如曰中醫〗:天灸療法
天灸療法指將一定比例溫性中藥粉末與薑汁混合的藥貼敷於特定的穴位上,有增強體質,以預防或改善虛寒類疾病 ,如哮喘、鼻敏感、經痛等。
其中有2個特定的治療時期,包括「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 「三伏天」是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四庚,以及立秋初庚日,如夏至日得庚,便為初庚。立秋日得庚,亦即為末伏*。
- 「三九天」是每年冬至起計的第9、18、27日,各相差九天。
*《陰陽書‧曆法》:「候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後伏,謂之三伏。」;《星曆考原‧日時總類》:「夏至日得庚,便為初庚。立秋日得庚,亦即為末伏。」
「三伏天」時,環境中的陽氣由盛極後開始消減;「三九天」時,環境中的陽氣由盛衰後開始生長,傳統認為這兩個時期進行天灸治療最佳,更有效的提升人體的陽氣(整體的生理功能,如免疫功能),增強體質,減少虛寒性疾病發作(如:過敏性鼻炎)。
如曰中醫:天灸治療原理
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發紅,藥物經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現代研究認為,藥物成份透過影響神經 – 內分泌 – 免疫系統,以整體調節身體功能,如促進皮膚局部樹突細胞的募集和分化啟動免疫反應1。
- 陳曉桐. (2021). 天灸”溯源及潛在應用價值探析. 中醫藥針灸理論研究, 23(9), 3169–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