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胸痹心臟病

中醫看胸痹(心臟病)

胸痹是古代中醫病名,症狀相似於現代所指之心臟病

胸痹是指胸口位置發作性憋悶感、疼痛為主要臨表現的一種病證,相類似於心臟病。輕者偶發短暫輕微的胸悶感及隱隱作痛,或為胸脹不適感;重者可以出現突發性疼痛劇烈,或呈壓榨樣絞痛。現代認為主要的病因是膽固醇高致血管閉塞所致,動脈管腔收窄,令心肌的血液供應減少,容易出現心絞痛,尤甚在運動時發作。

以中醫的角度而言,致病因素可有多種,可以為痰邪、寒邪,甚至情志鬱結所引起,另外,較為特別的是,除了血瘀實証外,中醫認為此病也可因體虛所導致,虛証主要可分為心陽不振、心陰虧損、心氣不足。

「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故於胸痹藥中。加半夏以逐痰飲。」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

實証以言,病症的機理,多為痰 → 氣滯血瘀。

痰或者可以理解為血脂。飲食不當或身體的消化功能弱,身體就很容易生濕生痰。

痰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血管阻塞的情況,而出現心痛、胸悶。

治療這病症,不但要「通血管」,更要著眼於消除導致「痰邪」的因素,那就消除了「氣滯血瘀」的源頭。也必要根據辨証論治,伴有其他致病因素,如氣鬱、感受寒邪,適當的加減用藥。

臨床上,看見胸悶的患者,反而多因消化系統有關所致,確實與心臟系統有關的較少。

由於消化不良,也可以出現胸悶痞塞感,與此病很相似。鑒別點在於消化不良的患者,疼痛部一般以脹痛、灼痛為主,持續時間較長,常因飲食不當而誘發,並多伴有泛酸、噯氣、惡心、嘔吐、納呆、泄瀉等消化系統症狀。

橘實一身皆有用,理氣燥濕化寒痰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寒痰咳嗽、消化不良宜食。

?古人有趣的發現,橘皮,也即是陳皮的前身,可以下氣消痰;然而橘肉,卻可聚飲生痰。

??李時珍曰︰「橘皮,下氣消痰,其肉生痰聚飲,表裏之異如此,凡物皆然。今人以蜜煎橘充果食甚佳,亦可醬菹也。」

推展出許多相類似的情況,荔枝偏燥熱,食多可上火,出現口瘡問題,而荔枝殼反而偏寒,可以解「荔枝熱」。

但是經炮制的橘肉,又卻可以有散結的作用,適用於情志問題所引起的氣鬱問題。《食鑒本草》指出:「一切氣逆惱怒。鬱結胸膈不開。用好橘餅?或沖湯,或切片細嚼。最有神效。」

中醫術語小知識,一字之差知病機

胸悶時多伴有「短氣」,也泛指呼吸不暢的情況,其與「少氣」的症狀相同,然而單一字之差,來分別出兩病機之不同。短氣與少氣,一虛一實。

短氣是指,有實邪阻礙氣機運行,而本身無氣虛的情況,多與痰飲有關。

少氣則指,氣虛,沒有實邪因素,多與煩勞過度有關。

《醫碥.卷之二.雜癥》短氣少氣

「二者古人不甚分別。如東垣謂二者皆氣不足。戴覆庵謂短氣者,呼吸不來, 語言無力,宜補虛。於進藥外,選壯盛人,吸氣噓其口中以助之。此與《素問》 謂怯然少氣者,言而微,終日乃覆言,此氣奪也,乃少氣不足以言,有以異乎?是以二者同屬之虛也。亦有分短氣為實者,如仲景論胸痹短氣為實, 又論短氣皆屬於飲,是以短氣為實也。蓋水飲痰食諸實邪,足以阻礙正氣,氣本不少,因為邪阻上壅而呼吸喘急,(古人多以短氣為喘可見。)不得如平氣之舒和悠長,故謂之短耳。此但去其邪,邪去氣自舒矣,須分別觀之。」

真心痛可致命,必須提防!

《靈樞·厥論》中言:「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真心痛相當於現今所指的急性心肌梗塞,是胸痹進一步發展的嚴重病證,主要臨床特點為心胸劇烈疼痛,持續不解,伴有氣短喘促,四肢不溫或逆冷青、汗出、面色蒼白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如不及時發現,正確處理,可致暈厥或卒死,必須高度警惕。更重要的在發現有輕度胸痛症狀時,先作適當的治療,避免病程繼續發展。在日常生活中,飲食減少進食肥膩、甜度高的食物、保持心情平靜,重視防寒保䁔,就可預防「真心痛」!



Share your thoughts

3 − tw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