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鈉症

中醫看低血鈉症

低血鈉症

甚麼是低血鈉症?

低血鈉症為電解質不平衡的疾病,指血液中鈉離子濃度低於135 mmol/L;若低於120 mmol/L,則為重度低血鈉症,可見疲倦、嗜睡、頭痛、思維不清?,甚至出現痙攣或休克。

低血納症主要是血液的鈉離子減少、水液增加或有效循環血容量(ECV)下降所致。

  • 鈉離子減少的原因:腹瀉、嘔吐、服用利尿劑等
  • 水液增加的原因:抗利尿素分泌綜合症(SIADH)、甲狀腺功能減低、糖皮質激素缺乏等
  • 有效循環血容量(ECV)下降的原因:阻塞性心臟衰竭、肝硬化、體液過度流失等

* 抗利尿素分泌綜合症(SIADH)可由惡性腫瘤(e.g. 肺癌、白血病)、神經系統疾病(e.g. 腦瘤、外傷、中風)、肺病(e.g.肺炎、氣胸)以及藥物(e.g.Vasopressin, oxytocin, Chlorpropamide)等疾病導致。

低血鈉症可分為三類:

  • 低血容量:鈉離子減少  >>  水總量減少
    處理方法:以生理鹽水補充體液
  • 血容量正常:水總量增加;鈉離子正常
    處理方法:限水
  • 高血容量:水總量增加 >> 鈉離子增加
    處理方法:限水、限鹽

中醫對低血鈉症的認識

以中醫角度,根據低血鈉症的主要症狀,分別可以歸納入眩暈、頭痛、痙症、水腫等範圍。

低血容量低血鈉症可出現脫水症狀,如煩躁、唇乾舌燥、體溫上升、心跳加速等,屬陰虛証,主要以滋陰生津、溫陽化水的方法治療。

中醫經典《傷寒論》中有提及若誤用汗、吐、下三法,令體液大量流失的情況: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高血容量的低血鈉症會出現水腫問題,根據不同的症狀表現會以溫陽利水、宣肺行水、利尿消腫、溫脾益腎等方法治療。

若出現一系列低血納症,而又無明顯脫水或水腫症狀,很可能為血容量正常低血鈉症,這需根據四診辨証論治。

小心點!食鹽不一定改善

低血鈉是以水與納的比率而言。身體水份過多或鈉離子總量過少,兩者皆可引起低血納。食鹽只適用於體內鈉離子總量過低時,即低血容量低血鈉症。

而補充血納也要留意24小時內只可調整少於10mmol/L,否則可引起透壓去髓鞘症候群(ODS),當血液的滲透壓因突然增加大量的鈉而急劇上升,引起神經組織凋亡與萎縮,造成神經系統病變致癱瘓、失語、吞嚥困難。


伸延閱讀:

中醫看肌束震顫:電解質失衡為成因之一

中醫看多汗症:體溫調節中樞失調

Share your thoughts

twelve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