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

中醫看疔瘡

疔瘡不同於暗瘡,疔瘡細菌是病因

《醫宗金鑒・發無定處・疔瘡》:「蓋疔者,如丁釘之狀,其形小,其根深,隨處可生。」

疔瘡相似於現今指的毛囊炎,是由於數個以上的毛囊受到細菌感染而因起的,屬於中醫外科中瘡瘍的範圍。瘡瘍指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後而引起的體表化膿性疾患。

中醫看疔瘡
中醫看疔瘡

疔瘡不同於暗瘡

疔瘡是由於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若處理不當,感染擴散及皮下脂肪層,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暗瘡則是身體的荷爾蒙失調,毛囊內的皮脂腺分泌增加,油脂積聚於毛囊出口,而形成粉刺,油脂物暴露於空氣,經氧化後,轉化為黑頭,當有細菌滋生時,細菌分解皮脂而產生的脂肪酸,引發炎症,出現紅腫熱痛的感覺。此外,暗瘡多出現在臉上,而毛囊炎則多出現在面部以外的部位。

中醫根據疔瘡的部位、發病特別等,分為顏面部疔瘡、手足部疔瘡、紅絲疔、爛疔、疫疔。

  • 顏面部疔瘡:發生在顏面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以瘡形如粟、堅硬根深。
  • 手足部疔瘡:發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多因勞動外傷而引起。
  • 紅絲疔:多發生於四肢,線狀樣擴散。
  • 爛疔:指發生在皮肉間容易腐爛,病勢急的疾病,疔部出現潰爛而滲液,稀薄如水樣。
  • 疫疔:指因接觸疫畜而感染毒邪而生之疔,多見於畜牧業。

病程分三期

  • 初期:皮膚上有粟米樣膿頭,範圍一般只有3-6cm。
  • 中期:腫脹的範圍擴大,四周有紅腫,高出皮膚表面,痛痛加劇,膿頭或會破潰,伴有發熱、口渴等全身性熱性病徵。
  • 後期:腫勢的範圍局限,不再擴大,膿頭多會破潰,滲出膿液,膿栓亦隨之排出,患處的腫痛感覺會逐漸地消失。

疔瘡可內外兼治

中醫認為疔瘡為熱性疾患,內治一般以消熱解毒的中藥治療;外治則分則期而治,初期,採用箍毒消毒方法,防止疔瘡擴散;中期則宜提膿袪腐的方法,加速疔瘡自然破潰,以縮短病程;後期則探用生肌收口的方法,促進傷癒合。

野菊花 - 疔瘡 -食療
野菊花 – 疔瘡 -食療

清熱解毒野菊花,金銀菊花能消炎

野菊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 L.) 等的頭狀花序,其味苦、辛;性涼,能清熱解毒,疏風平肝。適用於疔瘡,癰疽,濕疹,皮炎,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及肝陽上亢之高血壓病。

金銀菊花綠茶

  • 材料:菊花6克,金銀花5克,綠茶茶包1個
  • 製法:
    • 將金銀花、菊花洗凈,放入杯中,加入綠茶茶包。
    • 加入熱水,沖泡約10分鐘,待涼飲用。
  • 功效:清熱解毒
  • 適用於:熱性型之皮膚疾患、高血壓、感冒、咽炎。

*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飲用。
外用法:《嶺南草藥誌》提到可把野菊花和黃糖搗爛貼患處,以治療疔瘡。

疔瘡的命名
疔瘡的命名

疔瘡的有趣命名,蛇眼頭肚托盤疔

出現在手足部的疔瘡,根據部位而有特定的命名,分別為長於指甲兩旁的蛇眼疔、長於手指末端的蛇頭疔、長於指腹部的蛇肚疔、長於手掌心的托盤疔,以及長於足底部的足底疔。

疔瘡為火熱之毒,處理不當或致膿血症

疔瘡處理不當,如擠壓、碰傷、過早切開疔瘡等,或是身體虛弱都可導致「走黃」。「走黃」指疔毒由局限範圍之內,進展成有擴散的跡象。

中醫 - 疔瘡走黃
中醫 – 疔瘡走黃

「走黃」的特點:

疔瘡頂部凹陷、色黑而無膿排出,疔瘡附近之皮膚轉為暗紅色,腫勢有擴散,伴有壯熱煩燥、神昏譫語、舌苔黃、舌色紅絳、脈象洪數之症狀。

「走黃」的併發症:

疔毒走入血絡中則可併發「流注」。「流注」為發於肌肉深部的轉移性多發性膿腫,相當於今所指的的膿血症、肌肉深部膿腫,可出現惡寒發熱、四肢或軀幹有明顯痛處的症狀。另外,疔毒也可以傳入臟腑及骨骼中,形成內臟膿腫及化膿性骨髓炎(附骨疽)。

預防 「走黃」的注意點:

  • 出現疔瘡期間,盡量避免食辛味、溫熱的食物及酒類
  • 不要溫敷或施加艾灸
  • 不要擠壓或撞傷患處

Share your thoughts

5 × tw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