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證

中醫看疳證

兒童營養不良

甚麼是疳證?

疳證,為中醫的病名,與今之兒童營養不良相近。多與食物攝取不足或過量、多種慢性疾病、早產等因素有關。

疳證的常見症狀

  • 形體消瘦(體重比正常同年齡兒童平均值低15%以上)
  • 面色萎黃、頭髮乾燥
  • 情緒不穩(精神委靡、煩躁、驚恐不安等)
  • 飲食異常 (挑食、厭食、異食癖等)
  • 大便不調

或伴見脘腹脹滿、肢體浮腫、貧血等。

疳證的病機為脾胃*受損

中醫認為脾藏主運化;胃腑主受納,為氣血生化之源。當食物進入人體後,脾胃兩者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的工作,以維持身體生長以及正常運作。當小孩脾胃受損,氣血、津液生成不足、失佈,則容易導致疳證。

*中醫所說的脾胃的功能涉及於消化、代謝、血管等多個系統之中。

疳證分為三大類

病情輕至重:疳氣  – 疳積 – 乾疳

  • 疳氣:脾胃失和,運化不健
    面黃髮稀,易發脾氣,厭食或食慾不振,形體消瘦
  • 疳積 :脾胃虛損,運化不及,積滯內停,壅塞氣機
    形體明顯消瘦,腹部脹滿,躁擾不安,嗜食異物
  • 乾疳:脾胃日漸衰敗,津液消亡,氣血耗傷,元氣衰憊
    極度消瘦,皮膚乾燥,杳不知食,甚則突然昏迷

干疳及疳積為重症階段,容易出現各種兼證

  • 眼疳:肝失所養,肝陰不足,不能上承於目,而見視物不清,夜盲目翳者
  • 口疳:脾病及心,心開竅於舌,心火上炎,而見口舌生瘡者
  • 肺疳: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氣受損,衛外不固,易於外感,而見咳喘、潮熱者
  • 骨疳:脾病及腎,腎精不足,骨失所養,久致骨骼畸形者
  • 疳腫脹:脾虛不運,氣不化水,水濕氾濫
  • 皮膚紫斑瘀點及各種出血證候:若脾虛失攝,血不歸經,溢出脈外者

疳證的治療

 治療原則以健運脾胃為主。脾胃功能恢復,則氣血能正常生成及輸佈,逹致津液充盛、肌膚得養。疳氣以和為主;疳積以消為主,或消補兼施;干疳以補為要。

常用的中藥:

  • 健脾益氣藥:黨參、黃芪、白朮、大棗等
  • 健脾化濕藥:薏苡仁、茯苓、蒼朮、砂仁等
  • 健脾消食藥:穀芽、麥芽、雞內金、山楂等
  • 健脾行氣藥:青皮、陳皮、枳殻等

小心點:留意疳證,防微杜漸

定時測量小孩的體重和身高。

  • 體重:每週1-2次
  • 身高:每月1次。

如發現小孩體重不增或減輕、面色萎黃、頭髮乾燥,則要及早診斷及治療。

生長曲線資料:https://www.cuhk.edu.hk/proj/growthstd/chinese/gs_using.htm

Share your thoughts

5 + sevente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