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胃脹
飲食情志失調致胃脹,飲食定量定時宜均衡
胃脹,也稱為胃脘痞脹。
胃脹是指患者感到胃脘部痞塞,胸膈滿悶不舒的感覺為主的病症,常伴噯氣、胃痛、腹痛,甚至反酸、厭食等症狀,也就是常說的消化不良。
胃脹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的飲食不節(過飢過飽),進食太快或過食難消化(油膩、甜度高、質硬之食物)及寒涼食物,食不定時,情志失調(過度的憂思鬱怒等)。若是偶然因飲食過量或進食太快等而引起的,一般不需治療,若情況反覆出現,甚至食量少也經常出現胃脹問題,則需要明確病源,及早治療。
胃脹常見的有種三類証型:
- 肝氣犯胃:胃脹伴噯氣頻繁,痛引兩脅、口乾而苦、泛嘔酸水
- 脾胃虛寒:胃脹隱隱,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溫
- 胃陰不足:胃脹隱隱,心煩嘈雜,口乾欲飲,大便乾燥,苔少或剝苔
陳皮健脾理氣消滯,可燥濕及溫化寒痰
陳皮為芸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陳皮味辛、苦,性溫,可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適用於食積胃脹、寒痰咳嗽。
– 山楂陳皮茶:
- 材料:陳皮3克,山楂4枚,水800毫升
- 功效:健脾理氣消滯
- 製法:
- 將陳皮、山楂洗淨
- 把所有材料放入煲中,加入水,大火煮沸後,轉用小火煮約5分鐘,待溫後即可。
反酸與肝木有關,肝氣鬱結而化火
反酸,即胃食道反流疾病(GERD),指胃、十二指腸內的食物或胃液反流至食道,可引起的食管黏膜出現炎症、潰瘍、糜爛,甚至纖維化等病變。
胃與食管之間有一個名為賁門的閥門,可以阻止胃酸反流。若此賁門出現問題時,可致反酸,胃酸損傷食道黏膜時,便可引起火燒心的症狀,一般是上腹部出現燒灼樣的疼痛感。
常見的症狀有:
- 胸口灼熱感覺(火燒心)
- 胸痛
- 吞嚥困難
- 反胃
- 嚴重者,可因食管黏膜糜爛而出血
少數患者可出現咳嗽、哮喘等消化道以外的症狀。
反酸,中醫稱為吐酸或泛酸,主要與木氣疏泄有關。《四明心法・吞酸》:「凡為吞酸盡屬肝木」。肝木之氣宜疏泄,如樹木般需要廣闊的空間發展。當肝木之氣失疏時,肝木之氣鬱結時又會影響脾胃之正常升降(木乘土*)。當長期不處理,肝鬱氣結甚,可致肝鬱化火,火性炎上,胃中之物則隨肝火上犯而引起吐酸。所以中醫治反酸,多會先以調肝氣為主,再因情況配合健脾和胃、消滯化濕等治法。
五臟相克是正常的,是五臟之間的互相制衡。但制衡太過則能致病,此情況中醫稱為相乘。
預防胃脹六要點,胃氣脹食物列表
預防胃脹六要點:
- 定時進食
- 70%飽
- 少食多餐
- 少坐多行
- 戒口:
- 胃寒者(納差不欲食,食生冷後易出現胃痛):少食生冷
- 胃熱者(消榖善飢,食入則嘔,胃中有灼熱感):少食辛辣
- 避免進食易致胃脹的食物
引致胃氣脹食物列表:
- 碳酸飲品;汽水、啤酒
- 動物蛋白質:鮑魚、魷魚
- 植物蛋白質;豆類、豆製品
- 高澱粉食物;蕃薯、糯米
- 高纖維食物:糙米、椰菜
- 高脂肪食物;黑朱古力、油炸食品(黑朱古力雖然糖粉低,但可可脂的含量高,所以脂肪量亦較高。)
另外有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士要避免進食乳糖;牛奶、奶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