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上肢部穴位簡介】

【上肢部穴位】位置與適用症

孔最:手太陰肺經(LU6):
・位置:前臂掌面拇指側,腕橫紋上7寸處
・適用症: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痔血。

曲池:手陽明大腸經(LI11):
・位置: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肱骨外上髁之內緣;
・適用症:發熱、流行性感冒、肺炎、中風偏癱、扁桃體炎、肱骨外上髁炎、肘臂神經痛、肩胛神經痛、高血壓、蕁麻疹。

曲澤:手厥陰心包經(PC3):
・位置:肘橫紋中,肱二頭肌尺側緣凹陷處;
・適用症: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急性胃腸炎、中暑、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肘窩囊腫。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PC6):
・位置: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
・適用症:冠心病、心肌炎、心絞痛、心律失常、高血壓、頭痛、失眠、眩暈(暈車、暈船)

外關:手少陽三焦經(SJ5):
・位置:前臂伸側面腕背橫紋後2寸;
・適用症:感冒、肺炎、腮腺炎、中耳炎、遺尿、腕下垂。

〖如曰中醫〗:針感(得氣)

針感,亦即是中醫所說的「得氣」。其指在針灸期間,醫者手指與病人施針局部的感覺。

醫者一般有「魚吞鉤餌」之感。
這種感覺有推測是由肌肉輕微的緊張性收縮和結締組織纏繞造成。
《標幽賦》曰:「輕滑慢而未來,沉沿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

病人一般有「痛」、「脹」、「麻」、「重」、「痠」感。
現代現究中顯示,可根據針尖觸及不同的組織,而產生出相代的感覺。
◆ 觸及血管:「痛」感:
◆ 觸及淺筋膜層(皮下疏鬆結締組織):「脹」感:
◆ 觸及神經:「麻」感
◆ 觸及深筋膜層(肌外膜、肌束膜 和神經鞘膜):「重」感:
◆ 觸及肌肉層:「痠」感:

出現針感一般效果會較顯著
《針灸大成》曰:「針若得氣速,則病易痊癒而效亦速也;若氣來遲,則病難愈而有不治之憂」。

Share your thoughts

11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