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貧血
甚麼是貧血?
貧血(anemia)指血液中紅血球或血紅蛋白總數量下降(血液攜帶氧氣能力下降)。常見症狀有頭暈、臉色蒼白、容易疲倦、心悸等。
–
貧血常用診斷指標
一般以血紅蛋白總數量作為診斷標準,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之《血紅蛋白濃度用於診斷貧血和評估其嚴重程度》,成年男性的正常值為130 g/L以上;成年非懷孕女性的正常值為120 g/L以上。貧血患者,按血紅蛋白總數量,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貧血。
*血紅蛋白為紅血球的組成物之一,主要負責輸送氧氣到身體各部份。
另外,可根據平均紅血球體積(MCV)、平均紅血球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血球血紅蛋白濃度(MCHC)以及紅血球形態來判斷貧血的成因。
–
貧血的成因
貧血一般可以分為三類型:
- 失血:外傷出血、消化道出血
- 紅血球製造不足:與生成紅血球有關的營養物缺乏(如:鐵質、維生素B12)、基因異常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
- 紅血球細胞分解過快:基因異常疾病(如:蠶豆症)、感染(如:瘧疾)以及自體免疫性疾病
—
貧血的分型
- 缺鐵性貧血:鐵質就是製造血紅蛋白的主要元素。當身體鐵質不足,影響血紅蛋白製造。患者食多點深綠色蔬菜、紅肉、黑芝麻等。
- 地中海貧血:為遺傳疾病,致病原因是血紅蛋白中的胜肽鏈(α 鏈和 β 鏈兩種)合成出現缺陷,導致紅血球裡血紅蛋白的含量降低(可分為兩種類型,α 鏈合成減少稱為甲型地中海貧血,β 鏈合成減少則稱為乙型地中海貧血)。一般無需特別治療;若重度的乙型地中海貧血需要定期進行輸血。
- 再生障礙性貧血:由於骨髓內造血細胞異常,而無法製造充足的血液細胞。嚴重者需要進行骨髓移植。
- 惡性貧血:指身體缺乏足夠的內在因子(instrinsic factor)而影響致維他命B12(造血因子)吸收所引起的貧血,致紅血球生成障礙。一般需要以口服或以肌肉注射高劑量維他命B12,使其能透過胃部以外的途徑吸收,如:小腸的主動吸收。
- 溶血性貧血:主要由於紅血球在短時間內被大量破損引起,常見有與遺傳有關的蠶豆症(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缺乏症, G6PD)。另外亦可由自身免疫系統異常所致,其中自體抗體攻擊自身紅血球。蠶豆症患者需要盡量避免接觸過量的氧化物。
- 出血性貧血:主要由出血性疾病引起,可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多因嚴重外傷所引起;慢性則多見於慢性胃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痔瘡)、女性之崩漏等。
—
中醫看貧血?
按症狀而言,可歸納於「虛勞」中的血虛型範圍。中醫認為「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故血虛一般多與以心、脾、肝有關。
証型特點:
- 心血虛: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夢
- 脾血虛:體倦乏力,納差食少,面色萎黃
- 肝血虛:頭暈目眩,脅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
中醫把氣血的關係概括為:「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指血為氣的載體;而「氣為血之帥」指氣的行血作用(維持身體正常的血液流動)。
當氣虛則運血無力,血流失暢而成瘀血,瘀血內阻,影響新血的形成。在治療上,除了處理「有形之血」;也要顧及「無形之氣」。這理論可體現於著名補血方劑-當歸補血湯,其中只由黃芪及當歸兩味中藥組成,補氣藥黃芪5倍於補血藥當歸。
—
知多點:紅血球
- 形態:無細胞核、雙凹圓盤狀,以攜帶更多的氧氣
- 壽命約為120天
- 功能:把氧氣供應身體各部份
身體每秒製造約250萬個紅血球。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呈暗紅色,與氧氣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HbO2)則呈鮮紅色。
伸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