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

中醫看黃疸

黃疸

甚麼是黃疸?

黃疸以皮膚、眼睛變黃為主要特點。由於膽紅素無法正常代謝或突然大量產生,在身體過量積累而導致。

身體過量積累膽紅素的原因

  • 肝臟功能下降 (各種肝炎、肝癌及其他肝臟疾病)
  • 總膽管的阻塞(總膽管結石或腫瘤、膽道狹窄、寄生蟲感染等)
  • 溶血性貧血(超量紅血球被分解成「間接膽紅素」,短時間內肝臟未能及時把它們完全代謝,而使體內的間接膽紅素過高)

膽紅素的代謝

膽紅素存在於紅血球中,負責與運送氧分子。紅血球一般可存活120天,老化的紅血球主要於脾臟內分解,其中會產生「間接膽紅素」,它會於肝臟中轉化為可溶於水的「直接膽紅素」,經總膽管流入小腸、大腸。在大腸中,直接膽紅素會被腸菌轉化為「膽素原」,再經氧化轉化為呈棕黃色的「膽素」,最後經由糞便排出;部份的膽素原會重回身體循環進入腎臟,經由尿液排出。

血清膽紅素濃度正常值

  • 總膽紅素: < 1.2 mg/dL
  • 直接膽紅素: < 0.3 mg/dL

中醫把黃疸的病因重度歸納為濕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有「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指出黃疸主要因濕邪引起。

「濕」的意思廣泛,其可再細分為寒濕、濕熱、痰濕、風濕等,又可因病位不同,致表現各有不同。黃疸的「濕」主要在於肝膽,一般分為寒濕、濕熱兩大類,治療一般主以疏肝利膽之法,再因應症狀表現,配合溫陽、清熱、化瘀、健脾等藥物。

病機:
肝膽有濕,濕邪內阻,膽液排泄失常,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

分類:

  • 陰黃(寒濕):眼睛、皮膚泛黃,色晦暗,多伴食少納呆,脘悶腹脹,四肢困重,形寒肢冷,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象濡緩或沉遲
  • 陽黃(濕熱):眼睛、皮膚泛黃,色鮮明,多伴發熱、口渴、身倦無力、脘腹脹滿、食少納呆、惡心嘔吐、小便深黃或短赤、大便乾結、舌苔黃膩、 
  • 急黃(濕熱毒盛):與陽黃相近,但發病較急、病情較危重,眼睛、皮膚泛黃,色鮮如金,發病迅速,伴神昏,譫語,肌膚瘀斑或其他出血症狀,舌質紅絳,苔黃燥

三者在病程發展中可互相轉化。

能引起肝膽致濕的因素:

  • 感受濕熱疫毒等外邪
  • 飲食不節,頻食大量油膩甜食、啤酒
  • 脾胃功能不足
  • 其他疾病之轉化,如積聚

知多點: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酶(G6PD)缺乏症

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酶缺乏症(俗稱:蠶豆症)是一種遺傳病,能引發黃疸。
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酶(Glus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是紅血球中的一種酶,通過一系統的過程產生穀胱甘肽(GSH),來減少體內的自由基,從而避免紅血球受到其破壞。

當身體內的自由基數量高, 又缺少足夠G6PD,過量的紅血球受破壞而分解(溶血反應)而釋出大量的膽紅素,最終可導致黃疸。


伸延閱讀:

中醫看疳證:營養不良可致面色萎黃

中醫看血友病:輸血治療可致溶血反應

Share your thoughts

two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