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中醫內科 / 中醫感染科 / 中醫皮膚科 / 驗案記錄

本分類針對感染性疾病進行中醫論治,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性感冒、反覆喉嚨痛、皮膚感染等。強調扶正祛邪、清熱解毒、疏風散寒,提升人體抵抗力與免疫平衡,減少反覆發作。

    Loading posts...
  • 帶狀疱疹/生蛇

    《YYT個案分享: 帶狀疱疹(生蛇)》

    【4日中藥 帶狀疱疹結痂痛減】
    首診日期:2022/7/18

    上星期一起牙痛,飲涼茶後,隔日右側腋下出現紅疹、水泡, 痛致眠差難入睡,易醒。現減肥中,食量少,痛致納差,無胃脹或胃痛,大便2-3日1次,質爛。上一次月經首日:22/6,經色暗紅、有血塊,伴腹痛+經前胸脹、煩燥。

  • 咳嗽_胸膜炎

    《YYT個案分享: 咳嗽/胸膜炎》

    【持續3週的咳嗽,3日中藥明顯改善】首診日期:2023/6/263週前感染新冠,現仍咳嗽,無痰,偶感咽中有痰難咯出、氣促、咽乾稍痛、晨起唇腫,伴頭部烘熱(體溫:正常);上週搬重物後,左脅始痛,咳時加重;納可,偶反酸、胃脹 ;大便1日1-3次,質爛; 素眠好,但感染新冠後轉差。 素易眼乾 。鼻中膈彎曲,鼻竇炎史,長期右側面頰感輕度腫脹,現無流黃綠色涕。

  • 肝炎_羽衣甘藍

    中醫看肝炎(附食療)

    肝炎(Hepatitis)指肝臟發炎。肝炎初期可無特別明顯症狀,或可見脅痛、疲倦、納差等,後期可見黃疸、大便顏色灰白、尿液變深色等。

    根據病狀,分屬中醫之脅痛、黃疸、積聚。

    常見成因有情志抑鬱、思慮過度、飲食失節(多食肥膩油炸、多飲啤酒)、跌撞碰傷、久病體虛。實証總病機主要為肝氣鬱結、肝失條達,瘀血阻絡;虛証總病機主要為肝陰不足、絡脈失養;脾虛肝鬱,濕濁內阻等。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當肝系統出現問題時,常常出現疏泄功能異常的表現,如膽汁分泌失暢、血液泄藏之調節異常等,可引發黃疸、積聚等。

  • 普通感冒_蒜頭

    中醫看普通感冒(附食療)

    普通感冒是常見的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疾病之統稱,一般可出現發燒、頭痛、咽痛、流鼻水、肌肉痠痛等症狀。

    中醫有名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相近於現今說的免疫系統,若免疫系統運作正常運作,受外邪感染而病發的機會相對降低。

  • 腮腺炎

    中醫看腮腺炎

    腮腺炎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常見的症狀為唾腺位置處腫痛(如兩側面頰、耳前及耳後)。

    中醫根據症狀是否有化膿可分為「發頤」、「痄腮」。兩者屬中醫的溫病*範圍,治療一般以清熱解毒為主。

  • 病毒性角膜炎

    中醫看病毒性角膜炎

    病毒性角膜炎是病毒感染所致的角膜疾病,主要症狀有眼睛紅腫及疼痛、分泌物增加、畏光、視力模糊及異物感。

    屬於中醫為黑睛疾病中的「聚星障」範圍。多由於正氣虛弱或肝經火旺,再感受風熱之邪而誘發。

  • 痢疾

    中醫看痢疾

    痢疾是一種傳染病,主要經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根據致病生物体分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中醫認為痢疾由於外感暑濕、疫毒之氣,內傷飲食不節至釀生濕熱或寒濕所致。

  • 足癬

    中醫看足癬

    足癬(Tinea pedis),俗稱香港腳,是因真菌感染而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真菌常於潮濕而又溫暖的環境滋生,如趾間。

    足癬相當於中醫之腳濕氣,屬中醫狹義之癬範圍。常因居於潮濕之地、飲食不節而外感濕、熱、蟲、毒而引發。

  • 黃疸

    中醫看黃疸

    黃疸以皮膚、眼睛變黃為主要特點。由於膽紅素無法正常代謝或突然大量產生,在身體過量積累而導致。

    中醫把黃疸的病因重度歸納為濕。黃疸的「濕」主要在於肝膽,一般分為寒濕、濕熱兩大類,治療一般主以疏肝利膽之法。

  • 淋巴結核

    中醫看淋巴結核

    當結核桿菌侵入淋巴結可形成淋巴結核。

    此病當屬中醫之「瘰癧」,以其項部結核累累如貫珠之狀而得名,為一種發生於頸項部的慢性化膿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