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痛風

中醫看痛風

甚麼是痛風?

痛風(痛風性關節炎)主要由於嘌呤代謝紊亂,致血尿酸增高,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而引發的關節炎症,嚴重者可發生痛風性腎病。痛風性關節炎能產生各種的促炎細胞因子,多認為與IL-1β、IL-6及 IL-8最大關連。

尿酸增高主要原因為腎小管尿酸鹽轉運蛋白功能異常而導致尿酸的排泄減少,而少量是由於

黃嘌呤氧化酶(XOD)的活性增強,其催化次黃嘌呤轉化為黃嘌呤,最後形成尿酸,XOD的活性越強,產生的尿酸越多。

痛風要嚴格戒口嗎?

痛風患者需要限制高嘌呤飲食,食物中細胞密度最高,嘌呤濃度也最高。最高危誘發之食物類別有、動物內臟、某些海產(沙丁魚、帶魚、鯰魚)、肉類及海鮮濃湯等。然而只有約兩成的尿酸是與飲食有關,屬外源性尿酸;約八成的尿酸屬內源性尿酸,即身體在新陳代謝中,細胞衰亡分解時釋出。

中醫角度看痛風

痛風屬中醫的痹證,亦稱為「厲節病」、「白虎厲節」。《素問》:「風寒濕邪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梁代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提到痛風一詞:「獨活,微溫,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痛風多認為是以脾、腎功能失調為本;濕毒、痰濁內蘊為標,引起瘀血閉阻經脈不通而引起疼痛。

腎主控制水液代謝,脾主控制食物的運化。當脾、腎功能失調,致代謝嘌呤失常,血液中的嘌呤量過高,積聚而引起結石的過程,中醫以無形之「濕毒、痰濁」來概括,濕濁引起血行不暢,「濕濁」與瘀血夾雜而產生有形之痛風結石,最後引起炎症反應(痰濁鬱久而化熱),患處局部疼痛。透過健脾、益腎以調節身體嘌呤回復正常的排泄是根本治療之法。另外,以中藥外敷、藥膏也有助減輕局部疼痛。

中醫認為「濕」有分外在與內在。除了目前多關注因飲食所致之「內在之濕」,亦認為與「外在之濕」即久居潮濕、寒冷之地而感受陰寒水濕之邪亦與痛風發作有關。

痛風有哪些類型?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痛風分為四個証型:

  • 濕熱蘊結:下肢小關節卒然紅腫熱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得涼則舒。伴發熱口渴,心煩不安,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瘀熱阻滯:關節紅腫刺痛,局部腫脹變形,屈伸不利,肌膚色紫暗,按之稍硬,病處周圍或有塊瘰硬結,肌膚乾燥,皮色暗黧。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黃,脈細澀或沉弦。
  • 痰濁阻滯:關節腫脹,甚則關節周圍漫腫,局部酸麻疼痛,或見「塊瘰」(痛風結石)硬結不紅。伴有目眩,面浮足腫,胸院痞悶。舌胖質黯,苔白膩,脈緩或弦滑。
  • 肝腎陰虛:病久而反覆發作,關節劇痛,局部關節變形,晝輕夜重,肌膚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頭暈耳鳴,顴紅口乾。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Share your thoughts

4 × 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