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中醫看糖尿病

糖尿病甚麼?

糖尿病屬於內分泌疾病。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不能正常發揮效能時,而引起血液內的葡萄糖過高。檢測指標就是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值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值 (mmol/L)、糖化血紅素 (%)。

根據香港糖尿聯會指出血糖控制指標如下:

糖化血紅素(A1C),又稱糖化血紅蛋白 HbA1c,是血液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結合的產物,通常作為一段時間內平均血漿葡萄糖濃度的參考標準。

糖尿病可分為兩大類別

糖尿病I型
較為少見,多是由於負責產生胰島素的胰臟β細胞遭自身免疫反應破壞,使身體不能製造足夠胰島素。血液中的糖份無法被細胞吸收,而轉而分解脂肪、蛋白質來獲取能量,而形成消瘦的情況。多認為與遺存因素、免疫系統異常、環境因素(如:病毒)有關。

多於幼年時發病,需注射胰島素控制。


症狀:三高一低(多喝、多尿、多食、體重下降)

糖尿病II型
較為多見,多是由於身體的脂肪細胞、肌肉細胞和肝細胞對正常濃度的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由於細胞的葡萄糖很多了,若細胞中含太高濃度的萄葡糖會令細胞有不良的反應,身體有一保護機制,令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使對血糖吸收率下降,形成血糖高的情況。多於中年或年長時發病(隨年紀漸增,細胞的新陣代謝率減慢),並以口服糖尿藥控制。

症狀:心悸,呼吸急促,皮膚乾燥脫水、口渴甚、噁心、厭食、視力下降等

從中醫角度看糖尿病

糖尿病多與消渴相提並論。消渴一詞最早出自《內經》。如《素問·奇病論》說:「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古人留意到,飲食肥甘之食物過多,就會令人出現內熱的情況,如見急躁不安、目瘡口臭、口燥咽乾、喜冷飲等(然而,食肥甘食物與糖尿病又不是對等的關係。肥甘食物只能說是一個誘發因素)。

中醫所說的消渴與糖尿病相似

根據經驗,把消渴分為三類,上、中、下消。《證治準繩.消癉》指出:「渴而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飢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上消者,上焦心肺;中消者,中焦脾胃;下消者,下焦肝腎。

消渴上消就像是糖尿病II型,就是食物供給過盛,身體活動能量需求少於供給,而形成身體能量過盛的一種狀態,也就是中醫所說之陽盛實証型,病機為肺部蘊熱,熱邪薰蒸體內津液。

而糖尿病I型,如消渴中焦的情況,以多食而反消瘦的情況,病機為胃火內積。就算食物供給過盛,而身體細胞不吸收,反而消秏身體的儲備,如蛋白質、脂肪。

消渴下焦,則可見小便出現混濁帶泡的情況,病機為腎陰虧虛或陰陽兩傷。臨床所見,也有一部份人,飲食上也正常,也會有出現血糖遍高的情況,當屬於陰虛內熱型,多見於絕經前後,或稱為更年期糖尿病。

中醫的思維看似相較含糊,但存在一定的規律,與現今的理論也有相似的地方。以中醫辨証施治來治療糖尿病,應關注的是人體細胞吸收糖份效率的問題,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脾胃」功能問題,即身體的代謝功能。

Share your thoughts

twenty − thr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