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膝痛
膝部構造簡介
膝部中主要的結構:
骨髂:髕骨、股骨、脛骨、腓骨。
肌肉:股四頭肌(股外側肌、股中肌、股內側肌、肌直肌)、膕繩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長頭、股二頭肌短頭)、股薄肌、縫匠肌、膕肌、蹠肌。
肌腱:股四頭肌肌腱、髕腱
韌帶: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前十字交叉副韌帶、後十字交叉副韌帶。
半月板:外側半月板、內側半月板
大腿骨、小腿骨和膝蓋骨組成膝關節。各骨面都有軟骨包圍。而膝部由纖維結溝形成的關節囊,其內層是滑液膜,能分泌出滑液,能保護骨面上的軟骨。
–
膝痛常見的成因
- 姿勢不良,致肌力量不平衡,某一側的位置受力過重,形成軟組織損傷。
- 軟組織退化,失去彈性而失去吸震的功能
- 軟組織炎症,可由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新、痛風等引起
- 外傷而造成的直接組織損傷。
常見的膝痛原因,概括而言為四類,姿勢不良、外傷、炎症。而根據疼痛部份,又可以細分如下:
前側:股四頭肌肌腱炎、膝關節積水、退化性關節炎
外側:膝外側韌帶損傷、髂脛束症候群
內側:膝內側韌帶損傷、鵝掌肌腱*炎、內側半月板損傷
膝深處:十字韌帶損傷及斷裂。
*鵝掌肌腱是由縫匠肌、薄片肌、半腱肌三條肌腱組成。
–
中醫治療膝痛的方法
膝痛問題上,從中醫角度上,有虛實之分,臨床上常見的也都是虛實夾雜的。處理膝痛問題,需要留意疼痛的位置、了解起始情況、是突然出現還是緩慢發展、甚麼情況會加重或緩解等。另外也需要留意其他結構性的問題,如扁平足、脊柱側彎等,也有可能是膝痛的根源問題。常用的治療手段有針灸、內服中藥、外敷中藥等。
針灸可以改善肌肉失衡的情況、促進膝部的血液循環以加速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也直接刺激腦部分泌某些物質,具止痛作用,可處理外傷型的韌帶部份撕裂、退化性關節炎等。虛証型的膝痛可配合內服中藥,如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所致的膝痠軟疼痛。若有扭傷的情況,則常需配合外敷中藥治療,可促進消腫止痛及筋部的修復。
嚴重的受損,如十字韌帶完全斷裂,則需考慮進行外科重建手術。手術後可進行物理治療或中醫治療以促進癒合及恢復。
初期的疼痛,可以說是身體給我們的警示,及早改善步姿、坐姿、減重,以阻止膝部的問題進一步惡化。若膝痛已經在中期、晚期,面臨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時,必需及早治療,以暫緩,甚至逆轉問題。
–
【膝痛針灸治療三次,效果顯著】
患者A 女 29歲,訴右膝痛1年+,膝部外側處有一明顯壓痛點,行走時感痠痛不適。沒有其他不適。
痛處固定,關節活動靈活正常,遂予決定予針灸治療。觸診期間,發現外膝眼處有明顯一條硬結物,這是由於股四頭肌肌力不足,致髕骨兩側的肌筋膜出現的筋結*,按之則感到明顯痠脹感。除了在壓痛點下針,並在遠端上肢取適合穴位治療。
首診針灸治療,行針時並未有明顯的得氣感。 第二次治療時,訴疼痛稍有改善。當行針時,患者感到明顯的痠麻感,並在第三次治療時,患者向我說這種痠麻的感覺維持了2-3日,並且說那種持續了1年多的膝痛感已大幅改善,唯按壓時仍會有一點痠脹感,而觸診時,於外膝眼處已沒有發現明顯的筋結。遂續治療,以消除餘下的不適感及鞏固療效。
–
筋結形成的過程
正常肌肉狀態→膨脹(代謝物堆積)→酸痛(血行不暢,神經壓迫)→硬塊→骨化(鈣累積以短時間為肌肉提供肌力)。針灸中針刺阿是穴(壓痛點)的目的就是希望把纖維骨化的問題逆轉。
–
日常護理
- 注意行走、站立的姿勢,如行走時,不要內或外八字腳。
- 減少站立、走路過久、蹲坐、跪坐、蹺腳等。
- 減少行樓梯,
- 嚴重者,可使用拐扙以減輕負重。
- 可使用適當的減壓鞋墊、膝部護墊
- 適量肌力加強運動,如股四頭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