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思維看似相較含糊,但存在一定的規律,與現今的理論也有相似的地方。以中醫辨証施治來治療糖尿病,應關注的是人體細胞吸收糖份效率的問題,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脾胃」功能問題,即身體的代謝功能。
以中醫角度看,會以臟腑失調為著眼點。而由於「肺開竅於鼻」,其中與肺臟*相關最大,其次為脾、腎臟*。
中醫治療的重點是「固本」,令肺、脾、腎臟強健起來,使津液輸佈回復正常。根據病人個別出現的症狀表現,對症治療,以內服中藥及針灸治療,來改善體質,使身體不再產生不應有的過敏反應。
「富貴包」除了頸背部的外形有明顯的異常外,也會造成頸背部痠痛,甚至造成手、項、背麻木的情況。此外,包塊或會影響腦部的供血,可引起血壓升高、頭暈、頭痛等症狀。
膝痛問題上,從中醫角度上,有虛實之分,臨床上常見的也都是虛實夾雜的。處理膝痛問題,需要留意疼痛的位置、了解起始情況、是突然出現還是緩慢發展、甚麼情況會加重或緩解等。另外也需要留意其他結構性的問題,如扁平足、脊柱側彎等,也有可能是膝痛的根源問題。常用的治療手段有針灸、內服中藥、外敷中藥等。
初期的疼痛,可以說是身體給我們的警示,及早改善步姿、坐姿、減重,以阻止膝部的問題進一步惡化。若膝痛已經在中期、晚期,面臨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時,必需及早治療,以暫緩,甚至逆轉問題。
古時的中醫沒有儀器去數據化身體的狀況,只有觀察症狀的表現,以思外揣內的方法去判斷疾病。根據症狀而言,一般患有「高血壓」的患者,多見頭暈、頭痛、面部泛紅、煩躁易怒等症狀,以中醫的角度而言,「高血壓」與「肝」的功能障礙為有關係。
蕁麻疹,症狀特點是皮膚反覆出現風疹塊,突起突出膚面之風疹團,痕癢非常。隔一會兒,風疹團又會慢慢消退,並呈遊走性性,而非固定部位發生。中醫稱之為癮疹或風疹並認為風疹的原因是:內外風邪 → 營衛失調
有些患者頭痛可反覆發作多時,長達數十年之久。古時頭痛新久之分,淺而近者名頭痛,多突發發作,但易於消失; 深而遠者為頭風,常反覆發作,纏綿不癒。治法當辨明內外虛實,明確病因,再辨明証型,取相對應的治法。臨床上除了服藥外,還常用到針灸治療,以加快療效。加上日常飲食起居配合下,就能大大減少頭痛反覆發作的情況。
中醫認為哮喘與肺、脾、腎三臟最大關係。當中有「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為生痰之本」之說。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時邪引起的一種急性出疹性時行疾病。麻疹本為古代兒科中四大要證(痧、痘、驚、疳)之一。因有疫苖的出現,麻疹的發病率已大為下降。但近日出現麻疹爆發的情況,必須小心提防,若麻疹處理不當,是可以致命的。
中醫認為感冒是因感受風邪所致的。在不同季節,風邪會與時氣相合,如冬季多夾寒邪、春季多夾熱邪、夏季多夾暑濕之邪等,因而形成不同証型。我們可以根據病徵去辨証,主要分為風寒、風熱及暑濕証。素體虛弱之人,感受風寒或風熱之邪,又會出現氣虛感冒、陰虛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