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中醫師

    Loading posts...
  • 克隆氏病

    中醫看克隆氏病

    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CD)為胃腸道深層的黏膜炎症,屬炎症性腸病之一。

    克隆氏病早期可診斷為「腹痛」、「腸癰」;伴有腹瀉、赤白膿血,則屬於「泄瀉」、「痢疾」;到中期發展出腹部包塊或腸道梗阻則屬「積聚」、「腸結」、到後期出現各種臟腑功能受損而出現不同的表現,則可歸納為「虛勞」。

  • 血友病

    中醫看血友病

    受傷引起出血後,身體中有一「止血機制」來避免流血不止的情況,此機制依賴多種「凝血因子」共同合作來完成。

    根據血友病的症狀,當屬中醫的「血症」範圍,指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泄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所形成的疾患。

  • 失聲

    中醫看失音

    發音是由於聲帶振動,配合聲門適當的閉合、氣的流動。當聲帶因病變而失去振動能力,或是聲門閉合不全或閉合過緊致氣流不能正常通過,妨礙聲帶的振動,致不能發出聲音。

    中醫稱失音或瘖,指聲音嘶啞或不能發聲,多認為是因感受外邪,肺氣壅遏,聲道失於宣暢而引起,也可因腎陰虧不能潤養聲道而致。少部份由於情志不遂或驚恐而引發。

  • 汗疱疹

    中醫看汗疱疹

    汗疱疹,為復發性非炎性的水疱性疾病,指皮膚上瀰漫分佈的深在性小水疱,多發於手足掌跖、指趾屈側、指間,常於春夏季發作。過去認為汗疱疹與汗管阻塞、手足汗多有關,但現在多認為汗疱疹與汗腺異常或流汗沒有直接相關,即使非多汗症者,也會長汗疱疹。

    中醫認為汗疱瘡的病因多為濕熱內蘊,不得透達疏泄,燻蒸膚腠而發, 治療原則為疏肝健脾、祛風除濕。

  • 非器質性呼吸困難

    中醫看非器質呼吸困難

    多數器質性的呼吸困難會於運動後加劇;非器質性呼吸困難一般運動後不會明顯加劇,而休息時、運動時,注意力分散就會慢慢緩解。

    因情志引起的非器質性的呼吸困難應屬於「肝鬱氣滯」。肝主疏泄,當情志失調,憂思鬱怒,可引起肝失疏泄,令身體的「氣機」失調,氣機不通,鬱閉於胸中,則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此病症多以疏肝理氣,安神定志的中藥治療,並配合調節情志,保持放鬆心情,充足休息,能有效改善症狀。

  • 延緩衰老

    中醫看延緩衰老

    衰老指身體結構或機能上的退行性改變。現代研究衰老的機制主要的學說,主要有體細胞突變學說、自由基學說、端粒學說等。

    中醫認為退化隨年齡增長而出現,主要由於體內臟腑功能減弱、氣血津液下降等所致,亦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之說。在延緩衰老上主要以補益臟腑為本,尤重視腎水、脾土兩大系統。

  • 酒渣鼻

    中醫看酒渣鼻

    酒渣鼻,又名酒糟鼻、玫瑰痤瘡(Rosacea),其是以面頰、鼻子或前額出現紅斑、丘疹、毛細血管擴張為特點的慢性皮膚病。

    古代認為酒渣鼻因嗜食辛辣燥熱的食物、酒致肺胃積熱上蒸,加上留於寒冷之地方,受風寒外襲,引致血瘀凝結而成。

  • 中醫胸痹心臟病

    中醫看心悸

    正常於休息情況下,我們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心跳,若無明顯原因下,突然感受到心臟的跳動,則需要留意了!這很可能患上「心悸」,心悸是指自覺心臟跳動異常,而引起驚愓不安的一種症狀。

    心悸,中醫亦稱為驚悸。早於漢代《金匱要略》、《傷寒論》中所記戴,並認為此病主要因驚恐、水飲、虛勞及汗後受邪等引起的。

  • 胃脹

    中醫看胃脹

    胃脹,也稱為胃脘痞脹。
    胃脹是指患者感到胃脘部痞塞,胸膈滿悶不舒的感覺為主的病症,常伴噯氣、胃痛、腹痛,甚至反酸、厭食等症狀,也就是常說的消化不良。

    胃脹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的飲食不節(過飢過飽),進食太快或過食難消化(油膩、甜度高、質硬之食物)及寒涼食物,食不定時,情志失調(過度的憂思鬱怒等)。若是偶然因飲食過量或進食太快等而引起的,一般不需治療,若情況反覆出現,甚至食量少也經常出現胃脹問題,則需要明確病源,及早治療。
    

  • 失眠

    中醫看失眠

    失眠的中醫病名為「不寐」,指經常不能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個病症,表現可為入睡困難、易醒、過早醒來而不能再睡,甚則完全不能入睡。

    現今有指失眠因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自律神經主管身體中無意識進行的活動,如呼吸、心跳、免疫、消化代謝功能等。而自律神經系統又可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及腸神經系統三種,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兩者為拮抗關係。當遇壓力、緊張時,可激活交感神經系統,而副交感神經反被抑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