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癬

中醫看足癬

足癬

甚麼是足癬(Tinea pedis)?

足癬(Tinea pedis),俗稱香港腳,是因真菌感染而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真菌常於潮濕而又溫暖的環境滋生,如趾間。致病真菌主要為紅色毛癬菌 (Trichophyton rubrum)、鬚毛癬菌(Trichophyton interdigitale)、絮狀表皮癬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等。

足癬常見症狀有皮膚發紅、痕癢、疼痛、起水泡、異常增厚角化、脫皮等。當抓損部位繼發細菌感染,能引起滲液、傷口反覆不癒以及異味問題。

根據中醫外科學,足癬相當於中醫之腳濕氣,屬中醫狹義之癬範圍,指發生在表皮、毛髮、指(趾)甲的淺部真菌病(廣義者是指皮膚增厚,伴有鱗屑或有滲液的皮膚病)。腳濕氣常因居於潮濕之地、飲食不節而外感濕、熱、蟲、毒而引發。

按病發部位有不同的命名:

  • 發於頭部:白禿瘡、肥瘡;
  • 發於手部:鵝掌風
  • 發於體部:圓癬、紫白癜風等。

《諸病源候論·癬候》:「癬病之狀,皮肉隱疹如錢文,漸漸增大,或圓或斜,癢痛,有匡郭(輪廓)。」

患處局部表現有助辨証:

  • 發於上部、瘙癢脫屑者,多屬風熱偏盛;
  • 發於下部、滲液流滋、瘙癢結痂,多屬濕熱偏盛;
  • 皮膚肥厚、燥裂、瘙癢,多屬鬱熱化燥, 氣血失和,肌膚失養。

誘發足癬的常見三大因素

潮濕環境+油膩生冷飲食+脾虛濕重兼實熱體質

沿海潮濕地區一般較為常發,而四季之中春夏季時亦較為多見。患者一般會脾虛、實熱體質,常伴有胃脹、 畏熱、煩躁、頭重、易疲倦等症狀。治療上,多需內外兼治,內治法一般以解毒殺蟲、清熱利濕之法為先,一方面消除致病真菌,另一方面改善體內濕熱環境,令真菌再不適合滋生,以防止反覆發作。

健康點:預防足癬

  • 保持足部乾爽
  • 避免足部接觸不潔的地面
  • 不要與人共用鞋、襪
  • 保持室內環境乾爽通風
  • 減少進食油膩、生冷、辛辣
  • 游泳池、溫泉等公共場所後,要把腳底清洗乾淨

顯效案例分享:

首診25/1 : H小姐雙足部泛紅痕癢1週+,左足部伴有明顯小水泡。訴平素眠差易醒,伴烘熱;胃口正常,但容易感到胃脹,偶有反酸問題。2020年2月起出現反覆心悸、易驚、氣短、氣喘等症狀。辨証為氣陰兩虛,濕熱下注,先以補中益氣、疏肝理氣、清利濕熱之法治療。

二診29/1: 足部痕癢明顯減輕,納可,烘熱汗出不明顯,仍感胃脹,眠差多夢,咽中有痰,難咯,痰色白質黏,自覺咽中有異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平時易緊張、氣短、氣喘。

續以上方,減用清利濕熱;加用健脾消食、行氣化痰解鬱之藥,以鞏固治療。

1月後因頭痛來診,表示足癬已癒,暫未有再發。


伸延閱讀:

中醫看汗疱疹:手指為何出現小水泡?!
中醫看濕疹:濕疹急性發作,7天內服中藥後症狀明顯改善

Share your thoughts

10 − e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