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針灸

    Loading posts...
  • Acupuncture knee

    【 膝部穴位簡介】

    「巨刺法」的原理: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是一種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

    有研究通過對經絡敏感者針刺時,觀察到左右兩側的穴位相互聯繫,並推斷這聯繫或與脊髓、延腦錐體交叉有關。

  • acupuncture

    【大腿部穴位簡介】

    電針指在針灸針上通過脈衝電流,以增強療效。電針治療器有4種波形,分別有不同的適應症。

    原理:人體組織由水份、無機鹽等組成,且導電性。當脈衝電流作用於人體時,組織中的離子濃度、分佈產生變化,從而影響人體的組織功能。

  • acupuncture

    【 腰臀部穴位簡介】

    暈針一般可見暈眩、噁心、冒冷汗、口唇發白、四肢冷、血壓降低,脈搏散弱等。主要認為是由於迷走神經(第10對腦神經)受刺激後,引發肌肉血管擴張,血壓突然下降,使腦血供不足而出現暈厥。

  • 針灸 acupuncture

    【 胸腹部穴位簡介】

    針刺的禁忌:醉、憤怒、飽、飢、渴、驚恐時,即在氣血過盛、過虛、紊亂以及津液不足時不宜進行針刺。

    針灸胸腹時,尤要特別小心避免刺傷其中的重要器官。

    實熱證(常見症狀舌苔黃、面紅、畏熱、口苦)不宜用灸法,灸之則使邪熱加重,使病情加重。

  • 針灸

    【背部穴位簡介】

    天灸療法指將一定比例溫性中藥粉末與薑汁混合的藥貼敷於特定的穴位上,有增強體質,以預防或改善虛寒類疾病 ,如哮喘、鼻敏感、經痛等。

    天灸治療原理

    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發紅,藥物經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現代研究認為,藥物成份透過影響神經 – 內分泌 – 免疫系統,以整體調節身體功能

  • 針灸

    【手部穴位簡介】

    針感可以透過不同的手法加快出現。以下是2種常用的操作手法:

    捻轉法:將針體旋轉移動。
    提插法:將針體上下移動。

    傳統中醫認為不同的手法操作可以達到不同的療效,如

  • 針灸

    【上肢部穴位簡介】

    針感,亦即是中醫所說的「得氣」。其指在針灸期間,醫者手指與病人施針局部的感覺。

    醫者一般有「魚吞鉤餌」之感。
    這種感覺有推測是由肌肉輕微的緊張性收縮和結締組織纏繞造成。

    病人一般有「痛」、「脹」、「麻」、「重」、「痠」感。出現針感一般效果會較顯著

  • 針灸

    【頸肩部穴位簡介】

    【同身吋定位法】

    拇指同身吋:以患者拇指的指間關節的寬度作為1吋

    四指幅吋法:以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並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為標準,四指的寬度作為 3 吋

  • 針灸

    【頭面部穴位簡介】

    【針灸原理研究】
    現主要認為針灸能影響神經、內分泌、肌肉等系統來產生治療作用,亦有研究認為針灸能調節身體的電磁波流量(可理解為中醫稱之「氣」)以改善身體機能。於1947年德國醫生科隆(Richard Croon)發現針灸穴位與皮膚上低電阻點之間的關係。

  • 中醫-針灸-膝痛

    《YYT個案分享: 膝痛》

    【6次針藥治療後膝痛明顯減輕】

    首診日期:2023/9/26

    雙側膝腫痛近3個月,右膝內側甚,行走時加重(需拐杖支撐),休息時可減輕,伴足部麻痹,口乾口苦;納眠可;大便1日1次。
    觸診:膝部明顯灼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