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指身體結構或機能上的退行性改變。現代研究衰老的機制主要的學說,主要有體細胞突變學說、自由基學說、端粒學說等。
中醫認為退化隨年齡增長而出現,主要由於體內臟腑功能減弱、氣血津液下降等所致,亦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之說。在延緩衰老上主要以補益臟腑為本,尤重視腎水、脾土兩大系統。
酒渣鼻,又名酒糟鼻、玫瑰痤瘡(Rosacea),其是以面頰、鼻子或前額出現紅斑、丘疹、毛細血管擴張為特點的慢性皮膚病。
古代認為酒渣鼻因嗜食辛辣燥熱的食物、酒致肺胃積熱上蒸,加上留於寒冷之地方,受風寒外襲,引致血瘀凝結而成。
正常於休息情況下,我們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心跳,若無明顯原因下,突然感受到心臟的跳動,則需要留意了!這很可能患上「心悸」,心悸是指自覺心臟跳動異常,而引起驚愓不安的一種症狀。
心悸,中醫亦稱為驚悸。早於漢代《金匱要略》、《傷寒論》中所記戴,並認為此病主要因驚恐、水飲、虛勞及汗後受邪等引起的。
胃脹,也稱為胃脘痞脹。 胃脹是指患者感到胃脘部痞塞,胸膈滿悶不舒的感覺為主的病症,常伴噯氣、胃痛、腹痛,甚至反酸、厭食等症狀,也就是常說的消化不良。
胃脹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的飲食不節(過飢過飽),進食太快或過食難消化(油膩、甜度高、質硬之食物)及寒涼食物,食不定時,情志失調(過度的憂思鬱怒等)。若是偶然因飲食過量或進食太快等而引起的,一般不需治療,若情況反覆出現,甚至食量少也經常出現胃脹問題,則需要明確病源,及早治療。
失眠的中醫病名為「不寐」,指經常不能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個病症,表現可為入睡困難、易醒、過早醒來而不能再睡,甚則完全不能入睡。
現今有指失眠因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自律神經主管身體中無意識進行的活動,如呼吸、心跳、免疫、消化代謝功能等。而自律神經系統又可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及腸神經系統三種,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兩者為拮抗關係。當遇壓力、緊張時,可激活交感神經系統,而副交感神經反被抑壓。
疔瘡是由於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若處理不當,感染擴散及皮下脂肪層,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中醫認為疔瘡為熱性疾患,內治一般以消熱解毒的中藥治療;外治則分則期而治,初期,採用箍毒消毒方法,防止疔瘡擴散;中期則宜提膿袪腐的方法,加速疔瘡自然破潰,以縮短病程;後期則探用生肌收口的方法,促進傷癒合。
過敏性鼻炎為身體免疫系統對外在環境中的「過敏原」產生過敏反應而出現一系列症狀,如流清水狀的鼻涕、晨起打噴嚏、鼻塞等問題。常見的過敏原有花粉、塵埃、動物毛髮等。
中醫歸納為鼻鼽,鼽有鼻塞及鼻流清涕的意思。鼻鼽以突發及反覆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主要症狀。中醫認為此病多因肺、脾、腎臟虛弱所致。
腹痛既可為獨立一個病,亦可為其他疾痛的伴隨症狀,牽涉的範圍較廣,如有關月經問題的婦科病、誤食不潔食物所以的蛔虫病、痢疾、霍亂等都可以出現腹痛。中醫認為腹痛的多與外感、飲食不節、情志失調、體質虛弱有關。
顏面神經(Facial Nerve)是腦幹分支出來的第七對神經線,它主要控制面部肌肉,控制各種面部表情及眼睛的開合。
顏面神經麻痹一般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中醫稱之為面癱。無明顯原因的原發性的面癱,多因疲勞過度,氣血虛弱,風邪侵襲面部經絡而致;繼發性的面癱,則需要處理其相應的致病因素。
中醫認為坐骨神經痛屬痹症 。痹症是指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痠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至出現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病徵。
初期的不適感都是身體給我們的訊號,不應掉以輕心,初期適當地做拉筋活動、注意坐姿,便有機會根治問題!到中期時,麻木痠脹的問題,日益嚴重,應盡快治療,以緩解不適,再配合拉筋、糾正不良坐姿,也很大機會能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