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分類針對感染性疾病進行中醫論治,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性感冒、反覆喉嚨痛、皮膚感染等。強調扶正祛邪、清熱解毒、疏風散寒,提升人體抵抗力與免疫平衡,減少反覆發作。
疔瘡是由於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若處理不當,感染擴散及皮下脂肪層,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中醫認為疔瘡為熱性疾患,內治一般以消熱解毒的中藥治療;外治則分則期而治,初期,採用箍毒消毒方法,防止疔瘡擴散;中期則宜提膿袪腐的方法,加速疔瘡自然破潰,以縮短病程;後期則探用生肌收口的方法,促進傷癒合。
顏面神經(Facial Nerve)是腦幹分支出來的第七對神經線,它主要控制面部肌肉,控制各種面部表情及眼睛的開合。
顏面神經麻痹一般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中醫稱之為面癱。無明顯原因的原發性的面癱,多因疲勞過度,氣血虛弱,風邪侵襲面部經絡而致;繼發性的面癱,則需要處理其相應的致病因素。
以中醫角度而言,根據這些症狀,可歸納為「溫病」,而因其傳染性強,可細分為「溫疫」。2019年的冬天不寒冷,影響了人體陽氣收藏,中醫所言的腎臟藏有先天之精,包括腎陰與腎陽,兩者有如太極一樣,平衡地共存著,當某一方出現不足或過盛,都能引起疾病。
帶狀疱疹,古代早有此病的論述,中醫稱之為「蛇窜瘡」,因此才有俗語「生蛇」之說。 帶狀疱疹的特點,故名思意,紅疹呈帶狀分佈的、病發時灼熱、觸電、麻木樣疼痛,更會起水泡,而水泡會慢慢破裂、結痂。
最常見的病發部位為背腹胸部,其次為頭面部。頭面部的比較危險,有可能波及眼睛而有致盲風險,當有懷疑時,必須及早治療。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時邪引起的一種急性出疹性時行疾病。麻疹本為古代兒科中四大要證(痧、痘、驚、疳)之一。因有疫苖的出現,麻疹的發病率已大為下降。但近日出現麻疹爆發的情況,必須小心提防,若麻疹處理不當,是可以致命的。
中醫認為感冒是因感受風邪所致的。在不同季節,風邪會與時氣相合,如冬季多夾寒邪、春季多夾熱邪、夏季多夾暑濕之邪等,因而形成不同証型。我們可以根據病徵去辨証,主要分為風寒、風熱及暑濕証。素體虛弱之人,感受風寒或風熱之邪,又會出現氣虛感冒、陰虛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