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中醫

    Loading posts...
  • 腸易激綜合症

    中醫看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屬於功能性腸病的一種,主要以持續或間歇發作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異常及大便性狀異常為特點。

    腸易激綜合症當屬中醫之腹痛、泄瀉、便秘、鬱病等。在病因病機上,主要可以「肝脾失調」來概括,再可細分為「肝氣乘脾」、「脾虛肝乘」。

  • 閉經

    中醫看閉經

    原發性閉經一般與遺存因素或先天發育缺陷有關,較為罕見;繼發性閉經則與多種因素引起「生殖軸」(下視丘- 垂體 – 卵巢 – 子宮)中不同部份出現功能或結構異常所導致的。

    閉經可分為虛、實兩個方面。虛者由於身體之精血化生之源不足,沖任氣血不足,而無血可下;實者由於病邪阻滯沖任、而致經血不通,兩者致血海不能滿溢,致月經停閉。

  • 黃班點病變

    中醫看黃斑點病變

    黃斑點,又稱為中央視網膜,為視網膜中感光細胞最密集的地方,是產生中央視力的部份。當黃斑點出現病變,便會把錯誤的神經訊號傳到大腦而引起視物模糊、變形、扭曲的情況。

    黃斑點病變屬於中醫之視瞻昏渺、雲霧移晴、視物如曲等。中醫主要認為眼睛的疾病與脾、肝、腎有關。

  • 中醫看痛風

    痛風(痛風性關節炎)主要由於嘌呤代謝紊亂,致血尿酸增高,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而引發的關節炎症,嚴重者可發生痛風性腎病。痛風性關節炎能產生各種的促炎細胞因子,多認為與IL-1β、IL-6及 IL-8最大關連。

    中醫多認為痛風是以脾、腎功能失調為本;濕毒、痰濁內蘊為標,引起瘀血閉阻經脈不通而引起疼痛。

  • 多汗症

    中醫看多汗症

    人體汗出有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中醫稱「陽加於陰謂之汗」,以解釋汗出的原理。《醫學衷中參西錄》將人體的汗出比喻為下雨這一自然現象:「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陰陽和而後雨,人身亦陰陽和而後汗。」

  • 克隆氏病

    中醫看克隆氏病

    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CD)為胃腸道深層的黏膜炎症,屬炎症性腸病之一。

    克隆氏病早期可診斷為「腹痛」、「腸癰」;伴有腹瀉、赤白膿血,則屬於「泄瀉」、「痢疾」;到中期發展出腹部包塊或腸道梗阻則屬「積聚」、「腸結」、到後期出現各種臟腑功能受損而出現不同的表現,則可歸納為「虛勞」。

  • 血友病

    中醫看血友病

    受傷引起出血後,身體中有一「止血機制」來避免流血不止的情況,此機制依賴多種「凝血因子」共同合作來完成。

    根據血友病的症狀,當屬中醫的「血症」範圍,指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泄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所形成的疾患。

  • 失聲

    中醫看失音

    發音是由於聲帶振動,配合聲門適當的閉合、氣的流動。當聲帶因病變而失去振動能力,或是聲門閉合不全或閉合過緊致氣流不能正常通過,妨礙聲帶的振動,致不能發出聲音。

    中醫稱失音或瘖,指聲音嘶啞或不能發聲,多認為是因感受外邪,肺氣壅遏,聲道失於宣暢而引起,也可因腎陰虧不能潤養聲道而致。少部份由於情志不遂或驚恐而引發。

  • 汗疱疹

    中醫看汗疱疹

    汗疱疹,為復發性非炎性的水疱性疾病,指皮膚上瀰漫分佈的深在性小水疱,多發於手足掌跖、指趾屈側、指間,常於春夏季發作。過去認為汗疱疹與汗管阻塞、手足汗多有關,但現在多認為汗疱疹與汗腺異常或流汗沒有直接相關,即使非多汗症者,也會長汗疱疹。

    中醫認為汗疱瘡的病因多為濕熱內蘊,不得透達疏泄,燻蒸膚腠而發, 治療原則為疏肝健脾、祛風除濕。

  • 非器質性呼吸困難

    中醫看非器質呼吸困難

    多數器質性的呼吸困難會於運動後加劇;非器質性呼吸困難一般運動後不會明顯加劇,而休息時、運動時,注意力分散就會慢慢緩解。

    因情志引起的非器質性的呼吸困難應屬於「肝鬱氣滯」。肝主疏泄,當情志失調,憂思鬱怒,可引起肝失疏泄,令身體的「氣機」失調,氣機不通,鬱閉於胸中,則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此病症多以疏肝理氣,安神定志的中藥治療,並配合調節情志,保持放鬆心情,充足休息,能有效改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