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紅磡

    Loading posts...
  • COVID-19

    以傳統中醫角度看「武漢肺炎」

    以中醫角度而言,根據這些症狀,可歸納為「溫病」,而因其傳染性強,可細分為「溫疫」。2019年的冬天不寒冷,影響了人體陽氣收藏,中醫所言的腎臟藏有先天之精,包括腎陰與腎陽,兩者有如太極一樣,平衡地共存著,當某一方出現不足或過盛,都能引起疾病。

  • 牛皮癬

    中醫看銀屑病(牛皮癬)

    中醫的角度,銀屑病多與「血」有關,常見的証型是血熱、血虛、血瘀。
    血熱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情志不暢,鬱久化熱、脾胃損傷,食積鬱熱、風邪入裏,久鬱化熱。血熱則灼傷津液,致皮膚偏紅、乾燥脫屑。

  • 眩暈

    中醫看眩暈

    根據中醫內科學,眩暈的定義是指,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症狀。其中重度者所出現的症狀都與現今俗稱「耳水不平衡」,學名為「美尼爾氏症」(Ménière’s disease) 很相似。

    「美尼爾氏症」以中醫的角度看,多與「濕」、「痰」有關,所以《丹溪心法・頭眩》也有「無痰則不作眩」之說法。「濕」、「痰」涉及多個與水謝代謝有關的臟腑,如脾、腎、三焦等,一般以針灸、內服中藥,以調整內耳中淋巴液回復正常。在治療期間需配合清淡飲食、禁酒、生冷之物,多休息。

  • 耳鳴

    中醫看耳鳴、耳聾

    耳鳴、耳聾都屬於聽覺異常,以病人自覺耳內鳴響,如聞蟬響樣,或致聽覺下降。《醫學入門》說:「耳鳴乃是聾之漸也。」耳鳴或會漸漸變為聽力喪失。

    中醫認為耳部疾患多與腎氣有關。《靈樞.脈度》:「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也多屬虛証,多與年紀漸長、煩勞過度引起。通常伴有腰痠、膝軟、疲倦、無精神等。

  • 糖尿病

    中醫看糖尿病

    中醫的思維看似相較含糊,但存在一定的規律,與現今的理論也有相似的地方。以中醫辨証施治來治療糖尿病,應關注的是人體細胞吸收糖份效率的問題,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脾胃」功能問題,即身體的代謝功能。

  • 鼻敏感

    中醫看鼻敏感

    以中醫角度看,會以臟腑失調為著眼點。而由於「肺開竅於鼻」,其中與肺臟*相關最大,其次為脾、腎臟*。

    中醫治療的重點是「固本」,令肺、脾、腎臟強健起來,使津液輸佈回復正常。根據病人個別出現的症狀表現,對症治療,以內服中藥及針灸治療,來改善體質,使身體不再產生不應有的過敏反應。

  • 富貴包

    中醫看「富貴包」

    「富貴包」除了頸背部的外形有明顯的異常外,也會造成頸背部痠痛,甚至造成手、項、背麻木的情況。此外,包塊或會影響腦部的供血,可引起血壓升高、頭暈、頭痛等症狀。

  • 膝痛

    中醫看膝痛

    膝痛問題上,從中醫角度上,有虛實之分,臨床上常見的也都是虛實夾雜的。處理膝痛問題,需要留意疼痛的位置、了解起始情況、是突然出現還是緩慢發展、甚麼情況會加重或緩解等。另外也需要留意其他結構性的問題,如扁平足、脊柱側彎等,也有可能是膝痛的根源問題。常用的治療手段有針灸、內服中藥、外敷中藥等。

    初期的疼痛,可以說是身體給我們的警示,及早改善步姿、坐姿、減重,以阻止膝部的問題進一步惡化。若膝痛已經在中期、晚期,面臨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時,必需及早治療,以暫緩,甚至逆轉問題。

  • 中醫中藥 TCM Medicine

    中醫看胃痛

    胃主受納和運化食物,它就好像一個攪拌器一樣,把食物盛載著,再進行初步的消化。胃痛的原因常見的為實証,外感寒邪、飲食不節、情志問題等。

  • Strokes 中風

    中醫看中風

    中風又名卒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以喎僻不遂為主症的一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