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中醫治療

    Loading posts...
  • 氣鬱體質_壓力煲

    中醫看氣鬱體質

    「氣鬱」可理解為: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受抑制的狀態。

    「氣」一般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指氣體,如「清氣」、「濁氣」,其中包括呼吸系統中主要涉及的氧氣與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指功能,例如中醫說「脾氣不足」,是指消化功能低下。

    中醫認為「辛味,能行能散」,即有發散、行氣、行血的功效。「辛」除了指味覺上的辛辣外,亦包括具有刺激性的氣味。所以氣鬱者宜食辛味及芳香氣味之食物。

  • 抑鬱症_核

    中醫看抑鬱症(附食療)

    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指以心情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為主要症狀的生理、心理疾病。

    抑鬱症近似於中醫之鬱証。鬱証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鬱滯而引起的一類病証。

  • 四肢冰冷_辣椒

    中醫看四肢冰冷(附食療)

    人的核心體溫維持於約37度。在寒冷環境下,體溫下降,溫調節中樞促使皮膚表面血管收縮以減少體熱散失,令體表溫度下降,而出現四肢冰冷,屬正常生理現象;當環境溫度回升,體表溫度亦會恢復。如果經常感到四肢冰冷、需較長時間恢復體溫者,多反映身體血液循環不良。

    中醫稱為「手足厥冷」,指四肢由手至肘、足至膝感寒冷的症狀。《傷寒論》中提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常見的証型有:陽氣虛弱、陽氣鬱阻、血虛受寒、痰濁內阻等。

  • 水腫_咖啡

    中醫看水腫(附食療)

    水腫是指組織間隙積聚過多的體液,一般可以分為全身性水腫及局部水腫。

    中醫認為身體的水液運行與中醫指的肺、脾、腎、膀胱關係密切,涉及人體的呼吸系統、發汗功能、消化系統以及排泄功能,當這些臓腑虛弱(功能低下),能影響身體的水液代謝,而引發水腫。

  • 冠心病_燕麥

    中醫看冠心病(附食療)

    冠心病主要指冠狀動脈病變疾病,如狹窄或閉塞,致心臟的氧氣、營養供應不足。

    冠心病的症狀與中醫之「胸痹」相似。陽氣虛弱者,身體的血液循環、消化功能欠佳 ,容易造成「痰濁」、「血瘀」,即如今所稱的脂質代謝紊亂、血脂高、血黏度高等,多使用辛溫的中藥來「化痰濁」、「袪血瘀」,以治療因陽虛致痰瘀互結的冠心病。

  • 普通感冒_蒜頭

    中醫看普通感冒(附食療)

    普通感冒是常見的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疾病之統稱,一般可出現發燒、頭痛、咽痛、流鼻水、肌肉痠痛等症狀。

    中醫有名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相近於現今說的免疫系統,若免疫系統運作正常運作,受外邪感染而病發的機會相對降低。

  • 陽虛體質

    中醫看陽虛體質

    「陽虛」指身體處於能量過低的狀態。「陽」指身體內的各種的代謝反應,以供應能量給身體各部份。

    中醫認為「辛甘化陽」,即辛味、甘味同用能益陽。而「氣」屬溫熱的食物多為高脂、高熱量、高蛋白質,有助提高身體的整體代謝反應。

  • 失眠_蓮子

    中醫看失眠症(附食療)

    失眠症指一種睡眠異常的疾病,以難入睡、易醒、早醒為特徵,嚴重者可以整夜不能入睡。

    中醫稱失眠為「不寐」,認為與「陰陽失調」有關。

  • 乾燥性皮膚炎_芋絲

    中醫看乾燥性皮膚炎(附食療)

    乾燥性皮膚炎(Asteatotic dermatitis) ,又名缺脂性皮膚炎,患者角質層屏障受損、皮脂膜不固,使水分過度散失、表皮層過度脫水,可出現皮膚乾燥、裂紋、泛紅、痕癢等症狀。

    乾燥性皮膚炎屬中醫之「風瘙癢」範圍。一般可分為風熱証、濕熱証、血虛証。乾燥性皮膚炎多屬於血虛証,血虛証又可漸漸轉化為陰虛証。

  • 躁鬱症-抹茶

    中醫看躁鬱症(附食療)

    躁鬱症,全名為狂躁抑鬱症,學名為兩極情緒病(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按表現可分為躁期及鬱期,極端情緒、思想及行為可維持數週甚至數月。現主要認為是大腦病變引起。

    中醫認為「躁多因火;鬱多因氣滯」。
    當身體處於「火旺」的狀態時,可出現口苦、面紅耳赤、耐受力下降、易煩躁、大便乾結等証狀。

    當身體處於「氣滯」的狀態時,可出現不夠氣、懶言、四肢冰冷、消化不良、胃脹,大便秘結等証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