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劉善如 註冊中醫師

    Loading posts...
  • 溢淚症

    中醫看溢淚症

    溢淚症指眼睛因淚水分泌過多或淚水排泄不暢而導致長期淚水過多的狀態,形成經常眼泛淚光,甚至淚流臉頰的情況。

    相當於中醫的冷淚証,又名淚風。根據中醫眼科學,冷淚症主要因肝血不足、肝腎兩虛為主;亦可因椒瘡邪毒侵入淚竅,排淚竅道狹窄或阻塞淚所致。

  • 脂肪瘤

    中醫看脂肪瘤

    脂肪瘤(Lipoma)是脂肪組織增生形成的良性瘤。現認為脂肪瘤的成因為「脂肪瘤致瘤因子」被活化,當中有可能涉及身體的免疫系統失調、脂肪代謝異常等。活化的脂肪瘤致瘤因子引起基因異常突變,從而出現脂肪組織異常增生的現象。

    脂肪瘤屬中醫之痰核、肉瘤。脾的功能變得虛弱,津液不佈則聚而為痰。加上,長期的工作壓力或少做運動,可令人體的氣機失暢,痰氣鬱結而成肉瘤。

  • 痢疾

    中醫看痢疾

    痢疾是一種傳染病,主要經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根據致病生物体分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中醫認為痢疾由於外感暑濕、疫毒之氣,內傷飲食不節至釀生濕熱或寒濕所致。

  • 肩周炎

    中醫看肩周炎

    肩周炎*的正式名稱為黏連性肩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 of shoulder joint),指肩關節周圍的結締組織(肌腱、腱鞘、滑囊和關節囊)慢性發炎或黏連,而引起肩部疼痛、活動障礙的病症。

    肩周炎屬於中醫的痹症範圍,主要認為當身體的氣血不足時,筋脈失養,容易讓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病。

  • 足癬

    中醫看足癬

    足癬(Tinea pedis),俗稱香港腳,是因真菌感染而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真菌常於潮濕而又溫暖的環境滋生,如趾間。

    足癬相當於中醫之腳濕氣,屬中醫狹義之癬範圍。常因居於潮濕之地、飲食不節而外感濕、熱、蟲、毒而引發。

  • 扁桃腺結石

    中醫看扁桃腺結石

    扁桃腺結石形成是在進食後,部份食物於扁桃腺表面有凹槽(扁桃腺隱窩),久而滋生細菌引起發炎或礦物質沈澱。
    中醫稱之為乳蛾。乳蛾在表現上多伴有炎症(紅、腫、熱、痛),然而病因可有不同,治療方法亦有不同。實火可由外邪侵襲,致邪毒積聚喉核引起,稱為急乳蛾;而虛火多因臟腑虧損、陰津不足致虛火上炎引起,稱為慢乳蛾

  • 肌束震顫

    中醫看肌束震顫

    肌束震顫(Fasciculation)指身體靜止狀態下,因一個或多個運動單位(Motor unit)自發性放電導致肌肉產生不同幅度及頻率的顫動,成因暫時未明確。一般而言,肌束震顫沒有伴隨無力、肌肉萎縮,多屬良性肌束顫綜合症(Benign Fasciculation Syndrome, BFS)。肌束震顫當屬中醫「筋惕肉瞤」的範圍。筋惕肉瞤,是指身體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動。

  • 低血鈉症

    中醫看低血鈉症

    低血鈉症為電解質不平衡的疾病,指血液中鈉離子濃度低於135 mmol/L;若低於120 mmol/L,則為重度低血鈉症,可見疲倦、嗜睡、頭痛、思維不清?,甚至出現痙攣或休克。

    以中醫角度,根據低血鈉症的主要症狀,分別可以歸納入眩暈、頭痛、痙症、水腫等範圍。

  • 痙攣性發聲障礙

    中醫看痙攣性發聲障礙

    痙攣性發聲障礙(Spasmodic dysphonia,SD) 是以發聲短促、語言中斷、聲質改變等為特徵。因咽喉部肌肉不自主的痙攣,引起聲帶閉合不正常而導致。

    痙攣性發聲障礙當屬於慢喉暗,與情志、生活習慣多種因素有關。本病除內服中藥外,多需配合針灸治療。一般取咽喉部附近的穴位:水突、廉泉、人迎、天突。

  • 黃疸

    中醫看黃疸

    黃疸以皮膚、眼睛變黃為主要特點。由於膽紅素無法正常代謝或突然大量產生,在身體過量積累而導致。

    中醫把黃疸的病因重度歸納為濕。黃疸的「濕」主要在於肝膽,一般分為寒濕、濕熱兩大類,治療一般主以疏肝利膽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