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中醫神經系統科 / 中醫耳鼻喉科 / 食療治病

本分類針對神經系統相關症狀,如中風後遺症、手腳麻痺、神經痛、面癱、偏頭痛等進行中醫調理。運用針灸、中藥來恢復神經功能與身體協調能力。

    Loading posts...
  • 腦鳴_發芽米

    中醫看腦鳴(附食療)

    腦鳴指自覺頭部、腦中有鳴響聲的症狀,屬於耳鳴其中一個表現。

    腦鳴屬中醫之耳鳴,根據不同的表現,主要可分為實証及虛証。實証:多與瘀血、痰飲、情志有關(主要影響血管、水液代謝、神經系統);虛証:多與臟腑虛損有關(主要影響營養不良、供應阻礙)。

  • 甲亢_椰菜

    中醫看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附食療)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Hyperthyroidism),指甲狀腺腺體產生過多的甲狀腺素(T3, T4),主要能引起身體基礎代謝率增加、交感神經興奮,常見症狀有:煩躁、心跳過速、畏熱、甲狀腺腫、體重減輕等。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屬中醫之「癭」的範圍。《三因極一病証方論》中指出癭可分為五種,其中「癭氣」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近似。

    而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症狀,相似於中醫所說的「陽亢」、「火」、「熱」之表現,常見証型有肝鬱化火、陰虛陽亢、肝火亢盛等。

  • 抑鬱症_核

    中醫看抑鬱症(附食療)

    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指以心情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為主要症狀的生理、心理疾病。

    抑鬱症近似於中醫之鬱証。鬱証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鬱滯而引起的一類病証。

  • 腦腫瘤

    中醫看腦腫瘤

    在顱骨腔內的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惡性的可再分為原發性腦腫瘤及轉移性腦腫瘤。

    腦瘤的特點為病位在上,並有血腦屏障的保護。所以,用藥上多配合「風藥」以及「開竅」性質的中藥1。中醫理論中認為「風藥」味辛升散、「開竅藥」辛香走竄,藥力能抵達頭部,可作為引經之用,引導其他藥物同達病所。

  • 肌陣攣

    中醫看肌陣攣

    肌陣攣(Myoclonus),又稱為肌抽躍,指肌肉突發性、短暫性的不自主抽動,可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

    肌陣攣可歸納為中醫之痙病、瘛瘲範圍。生理性的肌陣攣多以虛証為主,治療以滋陰養血為主;而病理性的肌陣攣多有痰、瘀、外邪等有關,詳細要根據患者的病史、症狀進行辨証。

  • 血管運動性鼻炎

    中醫看血管運動性鼻炎

    血管運動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 VMS)主要由於鼻黏膜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鼻黏膜血管舒縮功能異常,因而對環境物理性的刺激或神經性的刺激出現過度反應。

    此病屬中醫「鼻鼽」、「鼽嚏」範圍。《內經》:「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在陰陽協調平衡的關係中,陽氣發揮著主導作用,當陽氣緻密於外,陰精才能固守於內。

  • 吉巴氏綜合症

    中醫看吉巴氏綜合症

    吉巴氏綜合症屬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免疫反應會攻擊神經髓鞘,引起髓鞘發炎,影響神經訊號傳遞而出現相關的症狀。

    中醫認為吉巴氏綜合症屬於風痱。此病的病因多認為是正氣不足的基礎上,再感受外邪,引起脾胃升降失調而發病。

  • 肌束震顫

    中醫看肌束震顫

    肌束震顫(Fasciculation)指身體靜止狀態下,因一個或多個運動單位(Motor unit)自發性放電導致肌肉產生不同幅度及頻率的顫動,成因暫時未明確。一般而言,肌束震顫沒有伴隨無力、肌肉萎縮,多屬良性肌束顫綜合症(Benign Fasciculation Syndrome, BFS)。肌束震顫當屬中醫「筋惕肉瞤」的範圍。筋惕肉瞤,是指身體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動。

  • 痙攣性發聲障礙

    中醫看痙攣性發聲障礙

    痙攣性發聲障礙(Spasmodic dysphonia,SD) 是以發聲短促、語言中斷、聲質改變等為特徵。因咽喉部肌肉不自主的痙攣,引起聲帶閉合不正常而導致。

    痙攣性發聲障礙當屬於慢喉暗,與情志、生活習慣多種因素有關。本病除內服中藥外,多需配合針灸治療。一般取咽喉部附近的穴位:水突、廉泉、人迎、天突。

  • 偏頭痛

    中醫看偏頭痛

    偏頭痛(Migraine)是一種反覆出現輕度或重度頭痛的慢性疾病。一般較普通頭痛劇烈,以單側為主,疼痛呈博動樣,維持時間一般較長(4小時以上),並伴畏光、畏聲、噁心嘔吐,甚至語言及肢體障礙。

    以中醫的角度看,偏頭痛當屬身體「陽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