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成因
-
中醫看肥胖(附食療)
肥胖(Obesity)指身體的脂肪累積過多;成年人的身高體重指數(BMI)等於或大於30。
中醫認為肥胖病多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脾虛、腎虛多見;標實以氣滯、膏脂、痰濁、瘀為主。
22/01/2023 -
中醫看痤瘡(附食療)
痤瘡(Acne),又稱為尋常型痤瘡 (Acne vulgaris),指油脂和角質層細胞堵塞毛囊引發的皮膚炎症。
與中醫之肺風粉刺、酒刺、面皰相似,並認為本病主要可因過食辛辣肥膩食物、脾虛運化失調(消化力減弱)引起。
08/01/2023 -
中醫看副鼻竇炎(附食療)
副鼻竇炎(Sinusitis),多稱為鼻竇炎,指頭骨空腔(額竇、上頷竇、篩竇、蝶竇)的黏膜發炎,常見鼻塞、黃綠色鼻涕、面部有脹痛感、嗅覺異常,可伴有頭痛、口臭、牙痛、咳嗽等。
副鼻竇炎屬中醫之鼻淵,並認為本病可因肺熱、濕熱、外感風寒、風熱引起。可分為急鼻淵、慢鼻淵兩種,急鼻淵多為實証;慢鼻淵多為虛証。
18/12/2022 -
中醫看天疱瘡(附食療)
天疱瘡(Pemphigus)指不具傳染性的自體免疫水疱性疾病,能引起皮膚、黏膜長出水泡,破損而形成潰瘍。
天疱瘡、類天疱瘡近似於中醫之天疱瘡、火赤瘡。主要認為由於心火脾濕內蘊,外感風熱毒邪而引起;類天疱瘡則由於脾虛失運,濕熱內生,蘊積肌膚所致。
04/12/2022 -
中醫看哮喘(附食療)
哮喘(Asthma) 為慢性、發作性呼吸道疾病,涉及呼吸道阻塞、支氣管過敏反應、發炎反應,常見喘鳴、呼吸不暢及咳嗽等症狀;嚴重者,可見呼吸困難,甚至昏倒。
哮喘囑中醫之哮証。中醫認為哮証是由於「宿痰」內伏於肺,復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致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所致。
06/11/2022 -
中醫看中風(附食療)
中風(Stroke),指腦部血管異常,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疾病。症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或麻木等。
中醫又稱之為卒中。一般會根據病程的輕重而將中風分為兩類,病程較輕的「中經絡」及病程較重的「中臟腑」,而「中臟腑」。
23/10/2022 -
中醫看三叉神經痛(附食療)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指影響三叉神經而引起的神經性慢性面部疼痛。
三叉神經痛屬於中醫的頭痛範圍。中醫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內傷頭痛兩大類。外感頭痛因外在環境所致,如長期坐卧當風、潮濕環境之中有關;內傷頭痛則由於身體內在環境失調所致,如情志所傷、消化功能減弱、貧血及飲食不節有關。
09/10/2022 -
中醫看耳源性眩暈(耳水不平衝)(附食療)
耳源性眩暈(Otogenic vertigo),又稱為周邊性眩暈,俗稱耳水不平衡,指內耳異常所引起的眩暈,發作時可感到天旋地轉、嘔吐、轉動頭部加重等。
屬中醫的眩暈範圍,「眩」指眼花;「暈」指頭暈,兩者常同時出現,所以一般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可伴有嘔吐、汗出,甚則昏倒。中醫認為本病可分為虛實兩類,虛者多因血少、陰虛、精虧(血少則腦失所養、陰虛則肝風內動、精虧則腦髓不足);實者多因痰、火。
25/09/2022 -
過度嗜睡障礙 ( 嗜睡症 ) (附食療)
過度嗜睡障礙(Hypersomnolence Disorder),又稱為嗜睡症,指在非睡眠時段中,自覺睡意達7小時或以上、延長睡眠時間達9小時以上,仍感倦意等。
近似於中醫之「多寐」,指不論日夜時時欲睡,喚之能醒,醒後復睡。《靈樞・寒熱病》:「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暝目。」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由於「陰盛陽虛」所致。
11/0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