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分類收錄中醫內科常見疾病的調理與治療方式,包括咳嗽、氣喘、腹瀉、便秘、胃脹、胸悶、心悸等。透過辨證論治方式,深入了解身體內部之病理原因,幫助您從根本改善內科問題。
在顱骨腔內的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惡性的可再分為原發性腦腫瘤及轉移性腦腫瘤。
腦瘤的特點為病位在上,並有血腦屏障的保護。所以,用藥上多配合「風藥」以及「開竅」性質的中藥1。中醫理論中認為「風藥」味辛升散、「開竅藥」辛香走竄,藥力能抵達頭部,可作為引經之用,引導其他藥物同達病所。
腎結石為尿液中的礦物質沈積於腎臟中而形成的結晶,屬上尿路結石。
屬中醫之石淋,以尿中夾砂石,排尿澀痛,或排尿時突然中斷或疼痛為特點。若尿中帶血,稱為血淋;若合併尿路感染,出現小便灼熱澀痛,則稱為熱淋。
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指口腔黏膜出現白色增生的斑塊。表現為口腔黏膜反覆潰痬、口腔內有粗糙感、刺痛、味覺減退等。
中醫認為本病與心脾兩臟有關,近似為中醫之狐惑病。
肺癌廣義指肺臟及支氣管上形成的惡性腫瘤,主要由於肺部組織细胞不受控制的過度生長所引起。
屬中醫外科學的岩範圍,因腫瘤外觀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當身體處於「陰盛」的狀態,則容易出現「有形」之病態產物,如腫瘤。
吉巴氏綜合症屬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免疫反應會攻擊神經髓鞘,引起髓鞘發炎,影響神經訊號傳遞而出現相關的症狀。
中醫認為吉巴氏綜合症屬於風痱。此病的病因多認為是正氣不足的基礎上,再感受外邪,引起脾胃升降失調而發病。
痢疾是一種傳染病,主要經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根據致病生物体分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中醫認為痢疾由於外感暑濕、疫毒之氣,內傷飲食不節至釀生濕熱或寒濕所致。
足癬(Tinea pedis),俗稱香港腳,是因真菌感染而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真菌常於潮濕而又溫暖的環境滋生,如趾間。
足癬相當於中醫之腳濕氣,屬中醫狹義之癬範圍。常因居於潮濕之地、飲食不節而外感濕、熱、蟲、毒而引發。
低血鈉症為電解質不平衡的疾病,指血液中鈉離子濃度低於135 mmol/L;若低於120 mmol/L,則為重度低血鈉症,可見疲倦、嗜睡、頭痛、思維不清?,甚至出現痙攣或休克。
以中醫角度,根據低血鈉症的主要症狀,分別可以歸納入眩暈、頭痛、痙症、水腫等範圍。
黃疸以皮膚、眼睛變黃為主要特點。由於膽紅素無法正常代謝或突然大量產生,在身體過量積累而導致。
中醫把黃疸的病因重度歸納為濕。黃疸的「濕」主要在於肝膽,一般分為寒濕、濕熱兩大類,治療一般主以疏肝利膽之法。
身高低於生長(高度)圖表中3%之生長曲線者,可定義為身材矮小。「矮小症」為一系列以身材矮小為主症的疾病,包括為垂體性侏儒症(因生長激素分泌不足) 、呆小病(因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等。
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藏精而生髓」,若先天腎精不足者,出現各種骨骼問題。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從食物中攝取營養供應骨骼、肌肉生長之用,若脾虛則運化功能減弱,出現營養不良,亦能影響骨骼、肌肉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