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中醫復健醫學科 / 中醫痛症科 / 中醫針灸科 / 驗案記錄

本分類介紹中醫如何輔助身體機能康復,包括術後調理、運動傷害、關節活動受限、中風後復健等。透過針灸、中藥配合運動處方,重建活動能力與肌肉協調。

    Loading posts...
  • 中醫-針灸-膝痛

    《YYT個案分享: 膝痛》

    【6次針藥治療後膝痛明顯減輕】

    首診日期:2023/9/26

    雙側膝腫痛近3個月,右膝內側甚,行走時加重(需拐杖支撐),休息時可減輕,伴足部麻痹,口乾口苦;納眠可;大便1日1次。
    觸診:膝部明顯灼熱感

  • 關節炎-西蘭花

    中醫看關節炎(附食療)

    關節炎(Arthritis)指關節發炎的疾病,常見症狀有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甚至變形。

    關節炎屬中醫痹症的範圍,痹症指由於感受風、寒、濕、熱之邪,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致肌肉、筋骨、關節痠痛、麻木、重著,或關節腫脹、變形、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中醫認為高熱、高寒潮濕、風力強之地是「風」、「寒」、「濕」、「熱」邪盛的環境。長期居處於這些環境,可影響人體的血液循環、代謝、免疫功能,而慢慢發展為痹症。

  • 中風-紫心蕃薯

    中醫看中風(附食療)

    中風(Stroke),指腦部血管異常,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疾病。症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或麻木等。

    中醫又稱之為卒中。一般會根據病程的輕重而將中風分為兩類,病程較輕的「中經絡」及病程較重的「中臟腑」,而「中臟腑」。

  • 腰痛_黑芝麻

    中醫看腰痛、下背痛(附食療)

    腰痛又稱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由多種原因引起下背部疼痛的一個常見症狀。

    中醫認為腰痛除了外傷之外,亦可與身體「虛」有關。中醫理論指「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腎虛者,腰脊失養,可致腰痛。此腰痛的特點為隱隱作痛,腰酸無力,經久不癒,勞累後加重,休息後可減輕。

  • 肩周炎

    中醫看肩周炎

    肩周炎*的正式名稱為黏連性肩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 of shoulder joint),指肩關節周圍的結締組織(肌腱、腱鞘、滑囊和關節囊)慢性發炎或黏連,而引起肩部疼痛、活動障礙的病症。

    肩周炎屬於中醫的痹症範圍,主要認為當身體的氣血不足時,筋脈失養,容易讓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病。

  • 顏面神經麻痺

    中醫看顏面神經麻痹(面癱)

    顏面神經(Facial Nerve)是腦幹分支出來的第七對神經線,它主要控制面部肌肉,控制各種面部表情及眼睛的開合。

    顏面神經麻痹一般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中醫稱之為面癱。無明顯原因的原發性的面癱,多因疲勞過度,氣血虛弱,風邪侵襲面部經絡而致;繼發性的面癱,則需要處理其相應的致病因素。

  • 下肢靜脈曲張

    中醫看下肢靜脈曲張

    中醫認為「心」則與脈的關係密切。《素問・宣明五氣論》:「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因此,在處理靜脈曲張,多從「心」論治。靜脈曲張的「標」屬血瘀。而「本」則可因「虛」引起,如氣虛、血虛,亦有因「實」所致,以寒凝血脈、痰濕、氣鬱等,治療靜脈曲張主要調整氣血為主。治療上,可以針灸、內服中藥及刺血療法處理。

  • 腰痛

    中醫看腰痛

    「腰為腎之府」,即是腎臟居於腰部,腎氣佈於腰部。當腎氣不足時,腰部就會容易出現問題了。另外腎與膀胱相表裏,膀胱經絡循行於腰背部,所以腎與腰有密切關係。

  • 富貴包

    中醫看「富貴包」

    「富貴包」除了頸背部的外形有明顯的異常外,也會造成頸背部痠痛,甚至造成手、項、背麻木的情況。此外,包塊或會影響腦部的供血,可引起血壓升高、頭暈、頭痛等症狀。

  • 膝痛

    中醫看膝痛

    膝痛問題上,從中醫角度上,有虛實之分,臨床上常見的也都是虛實夾雜的。處理膝痛問題,需要留意疼痛的位置、了解起始情況、是突然出現還是緩慢發展、甚麼情況會加重或緩解等。另外也需要留意其他結構性的問題,如扁平足、脊柱側彎等,也有可能是膝痛的根源問題。常用的治療手段有針灸、內服中藥、外敷中藥等。

    初期的疼痛,可以說是身體給我們的警示,及早改善步姿、坐姿、減重,以阻止膝部的問題進一步惡化。若膝痛已經在中期、晚期,面臨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時,必需及早治療,以暫緩,甚至逆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