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中醫兒科 / 中醫內分泌科 / 中醫內科

本分類收錄中醫內科常見疾病的調理與治療方式,包括咳嗽、氣喘、腹瀉、便秘、胃脹、胸悶、心悸等。透過辨證論治方式,深入了解身體內部之病理原因,幫助您從根本改善內科問題。

    Loading posts...
  • 疳證

    中醫看疳證

    疳證,為中醫的病名,與今之兒童營養不良相近。多與食物攝取不足或過量、多種慢性疾病、早產等因素有關。

    當小孩脾胃受損,氣血、津液生成不足、失佈,則容易導致疳證。

  • 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看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屬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引起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

    屬中醫的痹症。痹證是以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有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症狀的一種疾病。久居炎熱潮濕之地、外傷、久病體虛,致風、寒、濕、熱、痰、瘀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輕者病在四肢關節肌肉,重者可引起內臟病變。

  • 奔豚病

    中醫看奔豚病

    「奔」為奔走,「豚」為小豬。奔豚病發作期的主要症狀為感覺身體內有一股氣從下而上衝,並可出現心悸氣短、胸悶不適、驚恐不安,被形容為身體裏如有一隻小豬在奔跑似的。⠀

    現多認為奔豚病是今之神經官能症,以自律神經機能障礙所致。

  • 重症肌無力

    中醫看重症肌無力

    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 MG)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影響神經 – 肌肉接頭的神經遞質(乙醯膽鹼)之傳送。

    重症肌無力屬中醫學中的痿症,為邪毒(溫毒、濕熱之邪)、久病、跌打損傷、藥毒等引起津液氣血虧虛,致肌肉筋脈失於濡養而出現肢體無力。一般可以針灸及內服中藥治療本病。

  • 淋巴結核

    中醫看淋巴結核

    當結核桿菌侵入淋巴結可形成淋巴結核。

    此病當屬中醫之「瘰癧」,以其項部結核累累如貫珠之狀而得名,為一種發生於頸項部的慢性化膿性疾病。

  • 膀胱過敏

    中醫看膀胱過動症

    膀胱過動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指膀胱功能過分亢進,以頻尿*、急尿、急迫尿失禁為主要症狀。多認為與膀胱逼尿肌過度收縮有關,致尿液未充盈時已有強烈尿意。

    以中醫角度,膀胱過動症當屬勞淋、氣淋範圍。證的病位在腎與膀胱,且與肝脾有關。病機主要是脾虛、腎虛、氣虛、氣鬱,致膀胱氣化失司。

  • 腸易激綜合症

    中醫看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屬於功能性腸病的一種,主要以持續或間歇發作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異常及大便性狀異常為特點。

    腸易激綜合症當屬中醫之腹痛、泄瀉、便秘、鬱病等。在病因病機上,主要可以「肝脾失調」來概括,再可細分為「肝氣乘脾」、「脾虛肝乘」。

  • 閉經

    中醫看閉經

    原發性閉經一般與遺存因素或先天發育缺陷有關,較為罕見;繼發性閉經則與多種因素引起「生殖軸」(下視丘- 垂體 – 卵巢 – 子宮)中不同部份出現功能或結構異常所導致的。

    閉經可分為虛、實兩個方面。虛者由於身體之精血化生之源不足,沖任氣血不足,而無血可下;實者由於病邪阻滯沖任、而致經血不通,兩者致血海不能滿溢,致月經停閉。

  • 中醫看痛風

    痛風(痛風性關節炎)主要由於嘌呤代謝紊亂,致血尿酸增高,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而引發的關節炎症,嚴重者可發生痛風性腎病。痛風性關節炎能產生各種的促炎細胞因子,多認為與IL-1β、IL-6及 IL-8最大關連。

    中醫多認為痛風是以脾、腎功能失調為本;濕毒、痰濁內蘊為標,引起瘀血閉阻經脈不通而引起疼痛。

  • 多汗症

    中醫看多汗症

    人體汗出有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中醫稱「陽加於陰謂之汗」,以解釋汗出的原理。《醫學衷中參西錄》將人體的汗出比喻為下雨這一自然現象:「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陰陽和而後雨,人身亦陰陽和而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