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中醫

    Loading posts...
  • 水腫

    中醫看水腫

    水腫指身體內有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嚴重者可伴有腹水、胸水等。

    水液的代謝主要涉及身體中肺、脾、腎三臟。當三臟出現問題時,水液停聚便會泛於肌表,形成水腫。

  • 經間期出血

    中醫看經間期出血

    經間期出血指兩個月經週期之間,出現周期性出血,持續兩至三日或數日,並可伴有腰痠、小腹脹痛等,這其實不算是月經,也可稱為「排卵期出血」。

  • 下肢靜脈曲張

    中醫看下肢靜脈曲張

    中醫認為「心」則與脈的關係密切。《素問・宣明五氣論》:「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因此,在處理靜脈曲張,多從「心」論治。靜脈曲張的「標」屬血瘀。而「本」則可因「虛」引起,如氣虛、血虛,亦有因「實」所致,以寒凝血脈、痰濕、氣鬱等,治療靜脈曲張主要調整氣血為主。治療上,可以針灸、內服中藥及刺血療法處理。

  • 中醫-疲倦綜合症

    中醫看疲勞綜合症

    「慢性疲勞綜合症」,這是一種身體連續6個月以上 ,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疲勞徵狀而無法恢復。目前,並沒有一個確實的病因,主要認為是因為長期工作壓力所引起。
    
    疲勞綜合症病徵主要有,肌肉及關節疼痛、注意力減低、精神不振、體力減退等。中醫認為此屬「虛勞」

  • 中醫胸痹心臟病

    中醫看胸痹(心臟病)

    胸痹是指胸口位置發作性憋悶感、疼痛為主要臨表現的一種病證,相類似於心臟病。輕者偶發短暫輕微的胸悶感及隱隱作痛,或為胸脹不適感;重者可以出現突發性疼痛劇烈,或呈壓榨樣絞痛。現代認為主要的病因是膽固醇高致血管閉塞所致,動脈管腔收窄,令心肌的血液供應減少,容易出現心絞痛,尤甚在運動時發作。
    

  • 濕疹

    中醫看濕疹

    濕疹屬中醫「癬瘡」範疇,中醫認為濕疹有三大成因,,外邪、脾虛、鬱熱。又可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慢性、亞急性。
    《丹溪心法.序》提到一句概括了中醫理論中的核心思想,「有諸內者形諸外」。所有外在可見的症狀,也反映著體內的狀況。這也能應用於中醫美容學上,中醫的角度上,皮膚起變化,反映著身體內部出現了問題。內是因,而外為果。因此,在處理皮膚病變時,除了使用外治的方法,也必需用內治的方法,處理內在的問題,以除病根。

  • 暗瘡

    中醫看暗瘡

    暗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現代的病因多以細菌感染、內分泌失衡所導致。而以中醫角度,痤瘡的常見証型可分為五大類,皆有不同的成因。

  • 帶狀疱疹

    中醫看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古代早有此病的論述,中醫稱之為「蛇窜瘡」,因此才有俗語「生蛇」之說。
    帶狀疱疹的特點,故名思意,紅疹呈帶狀分佈的、病發時灼熱、觸電、麻木樣疼痛,更會起水泡,而水泡會慢慢破裂、結痂。

    最常見的病發部位為背腹胸部,其次為頭面部。頭面部的比較危險,有可能波及眼睛而有致盲風險,當有懷疑時,必須及早治療。

  • 眩暈

    中醫看眩暈

    根據中醫內科學,眩暈的定義是指,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症狀。其中重度者所出現的症狀都與現今俗稱「耳水不平衡」,學名為「美尼爾氏症」(Ménière’s disease) 很相似。

    「美尼爾氏症」以中醫的角度看,多與「濕」、「痰」有關,所以《丹溪心法・頭眩》也有「無痰則不作眩」之說法。「濕」、「痰」涉及多個與水謝代謝有關的臟腑,如脾、腎、三焦等,一般以針灸、內服中藥,以調整內耳中淋巴液回復正常。在治療期間需配合清淡飲食、禁酒、生冷之物,多休息。

  • 飛蚊症

    中醫看「飛蚊症」

    中醫則稱雲霧移睛,於《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亦有提及:「雲霧移睛證,謂人自見目外有如蠅蛇、旗旆、蛺蝶、絛環等狀之物,色或青黑粉白微黃者,在眼太空中飛揚撩亂。仰視則上,俯視則下也。」主要責之於肝腎虧損、氣血兩虛、痰濕內生等。

    發現視野有黑點時,可以針灸、內服中藥治療,減緩、逆轉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