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中醫師

    Loading posts...
  • 足癬

    中醫看足癬

    足癬(Tinea pedis),俗稱香港腳,是因真菌感染而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真菌常於潮濕而又溫暖的環境滋生,如趾間。

    足癬相當於中醫之腳濕氣,屬中醫狹義之癬範圍。常因居於潮濕之地、飲食不節而外感濕、熱、蟲、毒而引發。

  • 扁桃腺結石

    中醫看扁桃腺結石

    扁桃腺結石形成是在進食後,部份食物於扁桃腺表面有凹槽(扁桃腺隱窩),久而滋生細菌引起發炎或礦物質沈澱。
    中醫稱之為乳蛾。乳蛾在表現上多伴有炎症(紅、腫、熱、痛),然而病因可有不同,治療方法亦有不同。實火可由外邪侵襲,致邪毒積聚喉核引起,稱為急乳蛾;而虛火多因臟腑虧損、陰津不足致虛火上炎引起,稱為慢乳蛾

  • 肌束震顫

    中醫看肌束震顫

    肌束震顫(Fasciculation)指身體靜止狀態下,因一個或多個運動單位(Motor unit)自發性放電導致肌肉產生不同幅度及頻率的顫動,成因暫時未明確。一般而言,肌束震顫沒有伴隨無力、肌肉萎縮,多屬良性肌束顫綜合症(Benign Fasciculation Syndrome, BFS)。肌束震顫當屬中醫「筋惕肉瞤」的範圍。筋惕肉瞤,是指身體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動。

  • 低血鈉症

    中醫看低血鈉症

    低血鈉症為電解質不平衡的疾病,指血液中鈉離子濃度低於135 mmol/L;若低於120 mmol/L,則為重度低血鈉症,可見疲倦、嗜睡、頭痛、思維不清?,甚至出現痙攣或休克。

    以中醫角度,根據低血鈉症的主要症狀,分別可以歸納入眩暈、頭痛、痙症、水腫等範圍。

  • 痙攣性發聲障礙

    中醫看痙攣性發聲障礙

    痙攣性發聲障礙(Spasmodic dysphonia,SD) 是以發聲短促、語言中斷、聲質改變等為特徵。因咽喉部肌肉不自主的痙攣,引起聲帶閉合不正常而導致。

    痙攣性發聲障礙當屬於慢喉暗,與情志、生活習慣多種因素有關。本病除內服中藥外,多需配合針灸治療。一般取咽喉部附近的穴位:水突、廉泉、人迎、天突。

  • 黃疸

    中醫看黃疸

    黃疸以皮膚、眼睛變黃為主要特點。由於膽紅素無法正常代謝或突然大量產生,在身體過量積累而導致。

    中醫把黃疸的病因重度歸納為濕。黃疸的「濕」主要在於肝膽,一般分為寒濕、濕熱兩大類,治療一般主以疏肝利膽之法。

  • 偏頭痛

    中醫看偏頭痛

    偏頭痛(Migraine)是一種反覆出現輕度或重度頭痛的慢性疾病。一般較普通頭痛劇烈,以單側為主,疼痛呈博動樣,維持時間一般較長(4小時以上),並伴畏光、畏聲、噁心嘔吐,甚至語言及肢體障礙。

    以中醫的角度看,偏頭痛當屬身體「陽亢」的問題。

  • 疳證

    中醫看疳證

    疳證,為中醫的病名,與今之兒童營養不良相近。多與食物攝取不足或過量、多種慢性疾病、早產等因素有關。

    當小孩脾胃受損,氣血、津液生成不足、失佈,則容易導致疳證。

  • 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看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屬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引起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

    屬中醫的痹症。痹證是以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有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症狀的一種疾病。久居炎熱潮濕之地、外傷、久病體虛,致風、寒、濕、熱、痰、瘀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輕者病在四肢關節肌肉,重者可引起內臟病變。

  • 奔豚病

    中醫看奔豚病

    「奔」為奔走,「豚」為小豬。奔豚病發作期的主要症狀為感覺身體內有一股氣從下而上衝,並可出現心悸氣短、胸悶不適、驚恐不安,被形容為身體裏如有一隻小豬在奔跑似的。⠀

    現多認為奔豚病是今之神經官能症,以自律神經機能障礙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