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中醫內分泌科 / 中醫內科 / 中醫婦科

本分類收錄中醫內科常見疾病的調理與治療方式,包括咳嗽、氣喘、腹瀉、便秘、胃脹、胸悶、心悸等。透過辨證論治方式,深入了解身體內部之病理原因,幫助您從根本改善內科問題。

    Loading posts...
  • 經間期出血

    中醫看經間期出血

    經間期出血指兩個月經週期之間,出現周期性出血,持續兩至三日或數日,並可伴有腰痠、小腹脹痛等,這其實不算是月經,也可稱為「排卵期出血」。

  • 慢性咳嗽

    中醫看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又稱為頑固性咳嗽。中醫可歸納為「內傷咳嗽」,非因外邪而引起的。古代細緻的分別「咳」與「嗽」「咳」為有聲無痰;「嗽」為有痰無聲,但臨床上多為痰聲並見,故以咳嗽並稱。

    《素問.咳論》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病因、疾病的機理而言,慢性咳嗽一般以身體機能出現問題而引起的,與傷風、感冒所引起的咳嗽不同。但兩者都是能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引起咳嗽這個症狀。再者,要辨寒熱、臟腑等,確認証型而論治。

  • 中醫-疲倦綜合症

    中醫看疲勞綜合症

    「慢性疲勞綜合症」,這是一種身體連續6個月以上 ,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疲勞徵狀而無法恢復。目前,並沒有一個確實的病因,主要認為是因為長期工作壓力所引起。
    
    疲勞綜合症病徵主要有,肌肉及關節疼痛、注意力減低、精神不振、體力減退等。中醫認為此屬「虛勞」

  • 中醫胸痹心臟病

    中醫看胸痹(心臟病)

    胸痹是指胸口位置發作性憋悶感、疼痛為主要臨表現的一種病證,相類似於心臟病。輕者偶發短暫輕微的胸悶感及隱隱作痛,或為胸脹不適感;重者可以出現突發性疼痛劇烈,或呈壓榨樣絞痛。現代認為主要的病因是膽固醇高致血管閉塞所致,動脈管腔收窄,令心肌的血液供應減少,容易出現心絞痛,尤甚在運動時發作。
    

  • 白癜風

    中醫看白癜風

    甚麼是白癜風?

    白癜風(Vitiligo)也稱為白斑、白蝕,是慢性的皮膚疾病,由於後天性因皮膚的色素脫失而出現白斑。現主要指為自身免疫、神經、精神、內分泌等功能紊亂,導致黑色素生成障礙,或直接破壞黑色素細胞所致。

  • COVID-19

    以傳統中醫角度看「武漢肺炎」

    以中醫角度而言,根據這些症狀,可歸納為「溫病」,而因其傳染性強,可細分為「溫疫」。2019年的冬天不寒冷,影響了人體陽氣收藏,中醫所言的腎臟藏有先天之精,包括腎陰與腎陽,兩者有如太極一樣,平衡地共存著,當某一方出現不足或過盛,都能引起疾病。

  • 暗瘡

    中醫看暗瘡

    暗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現代的病因多以細菌感染、內分泌失衡所導致。而以中醫角度,痤瘡的常見証型可分為五大類,皆有不同的成因。

  • 牛皮癬

    中醫看銀屑病(牛皮癬)

    中醫的角度,銀屑病多與「血」有關,常見的証型是血熱、血虛、血瘀。
    血熱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情志不暢,鬱久化熱、脾胃損傷,食積鬱熱、風邪入裏,久鬱化熱。血熱則灼傷津液,致皮膚偏紅、乾燥脫屑。

  • 帶狀疱疹

    中醫看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古代早有此病的論述,中醫稱之為「蛇窜瘡」,因此才有俗語「生蛇」之說。
    帶狀疱疹的特點,故名思意,紅疹呈帶狀分佈的、病發時灼熱、觸電、麻木樣疼痛,更會起水泡,而水泡會慢慢破裂、結痂。

    最常見的病發部位為背腹胸部,其次為頭面部。頭面部的比較危險,有可能波及眼睛而有致盲風險,當有懷疑時,必須及早治療。

  • 糖尿病

    中醫看糖尿病

    中醫的思維看似相較含糊,但存在一定的規律,與現今的理論也有相似的地方。以中醫辨証施治來治療糖尿病,應關注的是人體細胞吸收糖份效率的問題,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脾胃」功能問題,即身體的代謝功能。